刘璋为何执意不听谋臣谏言,非要引刘备入蜀呢?这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政治误判和性格缺陷。当时天下局势已明,周瑜在赤壁大破曹操后,东吴势力如日中天,早就对富庶的蜀地虎视眈眈。益州群臣更是人心思变,那些怀才不遇的将领谋士们,都在暗中物色新主。毕竟在刘璋这个优柔寡断的主公手下,注定难成大事。只有投奔像刘备这样的雄主,才能在青史上留下姓名。刘璋性格懦弱,既不能驾驭麾下能臣,更无法识破他们的二心,导致这些本该为他效力的臣子,反而成了引狼入室的帮凶。
最令人费解的是,刘璋对双方军力对比存在严重误判。他固执地认为,刘备区区两万兵马,绝无可能吞并他坐拥十万大军的益州。作为防守一方,他本可凭借地利优势,只要切断刘备的粮道补给,就能迫使对方退兵。但他完全忽略了内部瓦解的危险。当刘备偷袭白水关得手,收编高沛、杨怀部众后,战局急转直下。在法正、孟达这些带路党的指引下,刘备大军势如破竹攻占绵竹。更致命的是,东州派的李严、吴懿等将领临阵倒戈,导致刘璋的十万大军瞬间折损过半。待严颜在巴西被张飞击败后,刘璋仅剩三万残兵,而刘备与诸葛亮会师后兵力已达八万之众。最讽刺的是,马超率两万援军前来,却直接投向了刘备阵营,彻底击垮了成都守军的斗志。
刘备的成功在于他深谙攻心为上的战略。他早就在刘璋身边安插了眼线,这种内部渗透比正面进攻更为致命。可悲的是,刘璋对此浑然不觉。这位益州牧既不研读兵书,也不关心天下大势。诸葛亮的《隆中对》早已传遍天下,明确提出跨有荆益的战略构想。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必然会执行这一计划。刘璋却对此毫无警觉,在众臣苦谏之下仍执意引狼入室。
细究刘备的发家史就能发现端倪:早年他就曾图谋徐州,因实力不济才被迫放弃;后来在荆州也是处心积虑,甚至涉嫌害死刘琦。这次入蜀,他打着同宗相助的旗号,实则包藏祸心。刘氏宗亲接连遭殃:刘表蹊跷而亡,刘琦离奇去世,如今又轮到刘璋被逐出益州。
说到底,刘璋的失败源于其无能。连张鲁这样的割据势力都能随意欺凌他。当时曹操正厉兵秣马准备先取汉中,再图西川。以曹操扫灭袁绍、生擒吕布、平定西凉的赫赫战功,天下能与之抗衡者唯孙权、刘备二人。面对如此局势,刘璋选择看似仁厚的刘备而非强横的曹操,也在情理之中。更何况刘备素有仁德之名,这对优柔寡断的刘璋而言,确实是个极具迷惑性的选择。但历史证明,这恰恰是他最致命的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