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种计划
▲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0日晚8时,经过长时间周密准备的渡江战役正式拉开序幕。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以及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总计百万雄师,在长江下游绵延千里的江面上发起突袭。战斗一开始,解放军便以雷霆之势突破了国民党军在安庆至芜湖一带的防线。短短两天后,即4月22日,解放军已成功击溃国民党军近千里的江防阵地。与此同时,江阴要塞的守军宣布起义,解放军迅速接管了江阴炮台,并利用其火力封锁长江江面,切断了国民党海军的上游退路,迫使多艘国民党军舰艇相继起义投降。
▲南京解放
中原野战军在渡江后并未遭遇大规模战斗,战事相对平静。4月23日,南京宣告解放,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彻底崩溃。随后,华东野战军主力部队迅速向东南方向推进,准备发起上海战役,以解放这座全国经济中心,并歼灭城内20余万国民党守军。与此同时,中原野战军也承担了沿浙赣铁路追击溃逃敌军的任务,先后解放了皖南及闽浙赣边区的广大地区,并参与接管南京、南昌等重要城市。然而,这些任务对于中原野战军这样一支战斗力强悍的部队来说,显得有些“大材小用”。实际上,早在渡江战役之前,中共中央就已考虑到英美等外国军队可能进行武装干涉的风险,因此特别指示:“第二野战军(即中原野战军)两年内留驻华东,不做新的机动。”这一决策使得中原野战军在整个渡江战役期间主要扮演战略预备队的角色,并未承担太多实际作战任务。
▲紫石英号事件
英美两国当时均在中国境内驻有军队,中共中央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4月20日,就在解放军渡江前夕,英国海军“紫石英号”和“伴侣号”军舰无视我军警告,强行闯入渡江作战区域,并向我军阵地开炮射击。次日,英国远东舰队副总司令梅登中将更是亲自率领旗舰“伦敦号”和“黑天鹅号”沿江西进,再次与我军爆发激烈炮战。在解放军的猛烈还击下,英军最终被迫撤退。与此同时,美军虽未直接与我军发生冲突,但直到4月22日渡江战役当天,仍有十几艘美军军舰和数千名海军陆战队驻扎在青岛港。此外,在日本、菲律宾等邻近地区,美军也部署了数万兵力。如果解放军稍有松懈,这些外国军队极有可能趁机登陆,实施武装干涉。毕竟,当时解放军尚未正式建立海空军,制海权和制空权均处于劣势。
▲刘邓大军南下与解放大西南
然而,随着战局的顺利推进,上海、宁波、福州等沿海城市相继解放,驻守青岛的美军也全部撤离。到1949年7月,外国势力干涉的可能性已基本消除。此时,国民党军仍盘踞在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贵州及西康等省份,总兵力达90余万,并试图建立“大西南反攻基地”。为此,中共中央下令中原野战军“以主力或全军向西进军,经营川、黔、康”。11月1日,中原野战军兵分多路,向四川、贵州等地进军。11月30日,西南重镇重庆宣告解放;12月15日,贵州首府贵阳获得解放;12月27日,解放军继续向川滇黔三省纵深推进,最终完成了解放大西南的战略任务。
这一系列战役不仅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的残余势力,也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原野战军在这场战役中展现了强大的战斗力,为全国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