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涌现出众多杰出将领,除了开国功臣外,最耀眼的当属卫青及其外甥霍去病。这对舅甥在汉武帝刘彻执政期间,为抗击匈奴立下了不朽功勋。卫青从一介骑奴成长为统率三军的大将军,霍去病则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壮语名垂青史。他们最终都官拜大司马,位列当时军职之巅。可惜霍去病年仅二十四岁便英年早逝,留下千古遗憾;而卫青则得以善终,始终受到汉武帝的尊崇与厚待,堪称人臣典范。
元封五年(前106年),卫青病逝后,汉武帝为表彰其卓越战功,特意在茂陵东北修建了一座形似阴山的宏伟墓冢,史称起冢象庐山。追谥烈字,取《谥法》中以武立功,秉德尊业曰烈之意。纵观卫青一生,其荣耀地位与辉煌成就,完全建立在他为汉王朝立下的赫赫战功之上。
长平侯卫青的主要军事功绩可概括如下:
其一,龙城大捷。元光六年(前129年),初任车骑将军的卫青首次率军出征。当时汉军分四路出击,其余三路皆遭惨败,唯有卫青率领的精锐骑兵出其不意地突袭了匈奴圣地龙城,生擒七百余人,创造了汉匈交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此战不仅让卫青受封关内侯,更揭开了汉军反败为胜的序幕。年轻的卫青由此在军事舞台上崭露头角,展现出非凡的将才。
其二,收复河朔。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命卫青与李息统兵出征。汉军从云中郡出发,向西经高阙要塞,直抵符离(今甘肃北部),成功收复了河套以南的广袤疆土(史称新秦中)。卫青在此设立朔方郡与五原郡,修筑城池要塞,使这片沃野重新纳入中原版图。朔方郡治所设在朔方县(今内蒙古杭锦旗北),距离现在的包头市约200公里,成为防御匈奴的前哨阵地。
其三,奇袭高阙。元朔五年(前124年),卫青率军长途奔袭高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匈奴右贤王部。此役俘获匈奴小王十余人、部众一万五千余人,缴获牲畜数以百万计。战功显赫的卫青被擢升为大将军,统领汉军所有将领,达到军旅生涯的巅峰。
其四,漠北决战。元狩四年(前119年),卫青与霍去病分兵两路深入漠北。在遭遇匈奴单于主力时,卫青临危不惧,以武钢车结阵,以少胜多击溃敌军。这场战役彻底粉碎了匈奴的军事力量,使其再也无力对汉朝发动大规模进攻。
卫青一生七战七捷,先后收复河朔、河套等战略要地,最终击溃匈奴单于,为汉朝开拓北部疆域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军事才能体现在善于以战养战,用兵果敢深入。作为统帅,他号令严明却体恤士卒,位极人臣而谦逊有礼。更难得的是,他与汉武帝的君臣际遇成为千古佳话——在历史上功高震主者多遭猜忌,而卫青虽立下不世之功,却始终得到武帝信任。这既彰显了汉武帝的雄主胸襟,更体现了卫青高超的处世智慧。终其一生,竟无人能构陷于他,这在充满权谋斗争的汉代政坛实属罕见。
卫青的成功与其个人品格密不可分。虽位高权重、才干超群,他始终对士大夫以礼相待,对将士推心置腹,战场上与士卒同甘共苦。时人评价他和柔,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在战场上的铁血果敢。无论是七战七捷的辉煌战绩,还是临危制变的军事智慧,亦或是执掌朝政的治国才能,都展现出他过人的胆识与魄力。对外,他是令匈奴闻风丧胆的铁血统帅;对内,他又是谦逊仁厚的国之栋梁。这种刚柔并济的特质,使得朝野上下无不敬服,连政敌都找不到攻讦的把柄。
卫青明还从窦婴的悲剧中吸取教训,坚决不效仿当时盛行的养士之风。部将苏建曾建议他招揽门客以博取名声,卫青却认为这会引起君主猜忌。他以窦婴、田蚡的前车之鉴为戒,坚持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必养士的原则。正是这种清醒的政治智慧与克己自律的品格,使卫青得以在功高震主的情况下保全自身,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功成名就且善终的名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