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朝覆灭的历史反思
在清代学者的评述中,曾有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明朝之亡,非亡于崇祯之失德,实亡于神宗之怠政。这里的神宗即万历皇帝朱翊钧。虽然将整个王朝的覆灭完全归咎于万历皇帝有失公允,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位君主的消极怠政确实给大明王朝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作为一位曾被朝野寄予厚望的年轻君主,万历皇帝治国态度的转变实际上是一个复杂而痛苦的过程。
一、励精图治的年轻君主
1585年,正值盛年的万历皇帝亲自主持了一场盛大的祈雨仪式。自1584年起,北京地区遭遇了持续的大旱,河流干涸见底,农田龟裂,庄稼枯萎,百姓生活陷入绝境。在传统儒家思想体系中,天灾往往被视为上天对人君的警示。每当出现异常天象,作为天子的皇帝必须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向上天忏悔罪过,祈求宽恕。然而历代帝王多将此视为例行公事,鲜有人真正重视。但年轻的万历皇帝却与众不同。在祈雨大典前,他严格遵循古礼:先进行斋戒沐浴,再向列祖列宗禀告,并亲自向慈圣皇太后请示。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下令所有参与人员必须步行前往天坛。
五月的北京已显炎热。黎明时分,万历皇帝率领文武百官徒步向天坛进发。沿途百姓目睹此景,无不震撼动容——堂堂一国之君,竟为黎民百姓甘愿徒步祈雨。可以想见,当北京城的民众看到这位面容清秀、体态微丰的年轻皇帝时,内心必定充满了对明君的期待。这段长达十里的路程,对久居深宫、鲜少外出的万历来说实属不易。烈日当空,暑气蒸腾,但皇帝仍坚持步行。抵达天坛后,万历在最下层的石阶上虔诚跪拜,焚香祷告,并向上天行四叩大礼。仪式结束后,他不顾随行宦官的劝阻,坚持步行回宫。待返回紫禁城时,已是烈日当头的午后。解散百官后,万历还要去向太庙汇报祭祀经过,接着还要谒见太后。这一系列繁复的仪式,万历并非出于对上天的敬畏而坚持——事实上他对风水迷信向来持冷淡态度。究其根本,是根植于心的儒家道德观念驱使着他必须向天下展示自己是一位勤政爱民、恪尽职守的明君。
然而令人唏嘘的是,这位大明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最终不仅未能成为一代明君,反而创下了近三十年不上朝的记录,甚至遭到御史弹劾懒惰奢侈、贪图享乐。人们不禁要问:当年那个甘愿步行二十里为民祈雨的年轻君主,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二、张居正改革的兴衰
谈及万历皇帝,不得不提及其恩师兼内阁首辅张居正。由于皇帝年幼、太后支持以及与司礼监太监冯保的联盟,张居正得以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他以铁腕手段整饬吏治,规范税制,亲自核查账目,严查边防守备,对贪官污吏严惩不贷。他重实干之才而轻浮华文人,一度使明朝呈现中兴之势。若非天不假年,张居正或许真能扭转明朝政治腐败、边防废弛、民穷财尽的颓势。然而历史不容假设,随着张居正的猝然离世,其改革措施除一条鞭法外尽遭废除,而这一仅存的改革也因财政体系过于复杂而收效甚微。更令人扼腕的是,张居正死后仅半年便身败名裂,反对派群起攻讦,将其定性为大奸巨恶。万历皇帝对张居正表里不一的行为深感愤怒与失望——尤其是想到这位严师一面要求自己节俭,一面却收受贵重礼品、名家字画乃至大片田产。这种背叛感使万历对曾经敬重的老师乃至整个文官集团都产生了深刻的怀疑。
三、国本之争的持久拉锯
如果说张居正事件是万历转变的导火索,那么持续十余年的国本之争则是其态度彻底改变的直接原因。万历的长子朱常洛是与宫女所生,并不受宠;皇帝真正钟爱的是与郑贵妃所生的三子朱常洵。当年18岁的万历与14岁的郑氏一见倾心,这份感情维系终身。郑贵妃与其他嫔妃不同,她不仅是万历的配偶,更是其精神伴侣。她理解皇帝的苦闷,敢于直言甚至调侃,更能在万历消沉时给予慰藉。为心爱之人,万历决意立三子为储。然而这一决定遭到文官集团的强烈反对,他们坚持立长传统。对此,万历采取了消极抵抗:既不立长子为太子,也不让其行冠礼、出阁读书。这场拉锯战持续十年之久,最终以万历妥协告终:长子被立为太子,三子封为福王。
四、消极抵抗的深宫岁月
随着年岁增长,万历愈发看清文官集团的虚伪本质。国本之争的挫败让他明白:文官们需要的并非有主见的君主,而是一个听话的象征。越是顺从,就越被称颂圣明。于是,万历选择了最极端的反抗方式——不作为。他开始借故不朝,停办经筵讲学,无限期推迟各类典礼。他深居简出,拒绝接见那些道貌岸然的文官。更令朝臣头疼的是,万历故意让要职空缺,对奏章留中不发,变相阻塞了文官的晋升之路。文官们只能以仁义道德之名指责皇帝,却不敢表露对权位的渴望。万历以无为而治为盾,让这些伪君子有苦难言。
万历的转变实则是价值观的崩塌。年少时笃信的儒家信条,如今成了文官攻讦的工具。他们不许万历立储、练兵、亲征。而成熟的官僚体系足以在皇帝怠政时维持帝国运转。于是,万历只能在深宫以赌博消遣,成为史家笔下的活着的祖宗。
历史启示
万历皇帝的蜕变实则是皇权与文官集团博弈失败的结果。当他意识到自己只是制度的傀儡,而文官才是真正的掌权者时,他选择了放弃——既放弃抗争,也放弃了作为君主的责任。虽然明朝的衰亡不能全归咎于万历,但他难辞其咎。这段历史留给后人深刻的思考:当一个体系的僵化已到了连最高统治者都选择躺平的地步,其衰亡或许就已注定。
[1] 黄仁宇. 万历十五年[M]. 北京: 三联书店, 1997.
[2] 张义勇. 从君臣矛盾看万历皇帝怠政的原因[J]. 兰台世界, 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