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创造,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然而,中华文明数千年的智慧结晶远不止于此,还有许多鲜为人知或被人遗忘的重大发明创造。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其著作《中国的天才:三千年的科学、发现与发明》中曾深刻指出:长期以来,这些来自中国的原创性成就或被历史尘埃掩埋,或被世人忽视。事实上,奠定现代世界基础的发明与发现,超过半数都源自古代中国。这一论断绝非夸大其词。
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都明确记载,诸如深井钻探技术、天然气开采与输送系统、火器制造、光学镜片、牙刷、精密齿轮、金属铰链、城市排水系统、马匹挽具、机械计时装置、钢铁冶炼、金属铸造工艺等众多技术,其源头都可追溯至中国古代。遗憾的是,由于近代中国经历的挫折与屈辱,使得部分国人产生了文化自卑心理,甚至对罗伯特·坦普尔这样客观评价中国科技史的学者也持怀疑态度。
不过,本文要重点探讨的并非上述发明,而是一项改写人类文明进程的远古发明——陶器。这项诞生于两万年前的伟大创造,堪称中国对世界文明最早的重大贡献之一。
关于世界最早陶器的讨论,学术界通常会提及1925年在捷克下维斯特尼采遗址发现的所谓史前陶瓷。其中著名的下维斯特尼采的维纳斯女性雕像被测定距今约2.7万至3.1万年。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物品属于低温陶瓷范畴,烧制温度至少需要达到700-900摄氏度。更令人疑惑的是,该遗址出土的陶器既缺乏技术演变的中间形态,也没有后续传承发展。而且所有出土物均为装饰性雕塑或陶球,竟无一件实用器皿。这些反常现象使得该发现的真实性备受质疑,连西方学者都持保留态度。
相比之下,中国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的考古发现则具有完整的证据链。上世纪中美联合考古队在此发掘出两项震惊世界的第一:一是距今1.4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稻谷,这是全球最早的农业遗存;二是距今2万年前的实用陶罐。参与发掘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学考古学家欧弗·巴尔·约瑟夫明确表示:这无疑是世界上最早的陶器,更古老的陶器很可能会在中国南方继续被发现。因此,中国作为陶器发源地的地位已是不争的事实。
看似朴实的陶器,实则彻底改变了人类文明进程。作为世界上第一种人工合成材料,陶器的发明具有三大划时代意义:
首先,它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生活品质。陶制炊具使烹饪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储水器解决了饮水卫生问题,酒器的出现丰富了饮食文化。在中国,陶器还发展出礼器功能,成为文明礼仪的重要载体。试想没有陶器的原始社会,人类的生活将何其艰难。
其次,制陶技术衍生出众多重要发明。高温烧陶为冶金技术奠定基础——古人很可能是在烧制陶器时偶然发现某些矿石的熔炼特性,从而开启了金属时代。陶轮的发明不仅改进制陶工艺,更启发后世发明纺轮和车轮。中国砖瓦制造技术也源自制陶,其发展脉络清晰可循:从偶然发现的烧结土块,到有意识烧制的红烧土建筑构件,最终演变为标准砖瓦。这与西方突然出现的成熟制砖技术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制陶术开启了人类创造性思维的新纪元。它让先民认识到通过加工改造自然材料可以获得全新物质,这种创新意识成为推动文明进步的关键。从旧石器时代长达百万年的缓慢发展,到陶器出现后人类文明的突飞猛进,这一转变绝非偶然。
中国的制陶技术很快传播到周边地区,后经欧亚草原传至西亚。考古学家韩建业在《再论丝绸之路前的彩陶之路》中指出,西亚最早的陶器出现于公元前6900年左右,欧洲更晚,古埃及的制陶技术也是从西亚传入的。有趣的是,西亚是先有农业和城市(如著名的耶利哥古城),后掌握制陶技术;而中国则是先发明陶器,再发展农业,最后出现城市。更令人称奇的是,西亚在掌握制陶技术后文明发展突飞猛进,短短数百年就烧制出精美彩陶(中国用了一万年才达到这一水平),并迅速孕育出辉煌的苏美尔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