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进程一直备受关注。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成大一统的帝王,秦始皇在攻灭六国的过程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关于秦灭六国的顺序,历来存在两种说法:主流观点认为是韩、赵、魏、楚、燕、齐,而另一种说法则是韩、魏、楚、燕、赵、齐。这两种说法的差异主要在于赵国灭亡的时间点。
这种差异的出现源于一个关键历史事件:公元前228年秦军攻占赵都邯郸后,赵王迁的兄长公子嘉率领部分宗室贵族和大臣成功逃往赵国北部的代地。代地是赵国名将李牧长期驻守的北部边疆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公子嘉在此自立为王,史称赵代王嘉,继续组织抵抗。因此,严格来说,秦国在公元前228年只是基本灭亡了赵国,直到公元前222年彻底消灭代地残余势力后,赵国才完全灭亡。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韩国是第一个被灭的东方诸侯国,但秦国统一战争的首要目标其实是赵国。这既因为秦始皇幼年曾在赵国为人质,饱受屈辱,也因为赵国与秦国接壤,符合远交近攻的战略。然而从公元前236年开始进攻赵国,直到公元前230年灭韩时仍未成功。秦军在攻赵过程中损失惨重,不得不调整战略,转而先攻灭较弱的韩国。最终是在赵国遭遇严重饥荒时,秦军才得以攻陷邯郸。而代地的抵抗又持续了六年,直到王翦之子王贲率军攻灭。
秦国灭赵之所以如此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赵国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军事实力大幅提升。这支精锐部队在对抗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山国的战争中表现出色,使赵国成为仅次于秦国的强国。在长平之战前,赵国一度是东方六国中抵抗秦国的主要力量。
其次,赵国拥有廉颇、李牧等杰出将领。特别是李牧,他在宜安、肥之战和番吾之战中多次击败秦军。若非赵王中反间计杀害李牧,秦军可能还要付出更大代价。
再者,秦国在统一战争初期需要防备其他诸侯国的干预,无法全力攻赵。直到消灭韩、魏等国后,才能集中力量对付赵国。
从具体战争进程来看,秦国对赵国发动了五次大规模进攻:
第一次(前236年):利用燕赵交战之机,王翦、桓齮等分兵攻占邺地等九城,夺取战略要地阏与和安阳。
第二次(前234年):桓齮率军攻赵,初期取得胜利,但在宜安之战中被李牧大败。
第三次(前232年):秦军分两路进攻,均被李牧击退。
第四次(前229年):趁赵国饥荒,王翦等围攻邯郸。通过反间计除掉李牧后,于前228年攻陷邯郸。
第五次(前222年):王贲在灭燕后,回师消灭代地残余势力。
整个灭赵战争历时14年(前236-前222年),充分展现了战国末期两大军事强国的激烈对抗。赵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杰出将领,成为秦国统一道路上最顽强的对手。这段历史不仅反映了秦赵两国的军事较量,也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外交谋略和地缘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