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晚年自诩为十全老人,这个称号并非指他具备十项全能的本领,而是特指他在位期间发动的十场重大军事行动。实际上,乾隆一朝经历的战争远不止十场,只是那些规模较小、影响有限的战役,并未被这位好大喜功的皇帝列入自己的功绩清单。在这所谓的十全武功中,最令清军损兵折将的,当属平定大小金川的战役。这场持续多年的山地作战,让装备精良的清军付出了惨重代价,甚至一度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
要了解这场战役的来龙去脉,首先要明确大小金川的地理位置。这片区域位于四川省西部,属于横断山脉北段。长江的重要支流岷江在此分出大渡河,而大渡河又有两条主要支流:左岸的小金川和右岸的大金川。两条河流在丹巴县城汇合,形成壮观的峡谷地貌。明代初期,朝廷在此修建金川寺,并册封当地首领为禅师,由此开启了中央王朝对这一地区的管辖。到明末,朝廷改设土司制度,分设大金川、小金川两个土司衙门,这种以夷制夷的治理方式一直延续到清代。
土司制度作为特殊的世袭官职,虽然便于朝廷管理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但也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随着明朝统治的衰微,四川各土司纷纷自立门户。清军入关后,部分弱小土司选择归顺,而强势土司则伺机扩张。其中大金川土司莎罗奔通过联姻手段,逐步控制了小金川,又企图吞并邻近的巴旺土司。这种公然挑战朝廷权威的行为,最终引发了乾隆皇帝的震怒。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次金川战役前,清军已在瞻对地区遭遇挫折。雍正年间,当地首领班滚用诈降计戏弄清军,川陕总督庆复的敷衍了事更助长了土司们的嚣张气焰。当莎罗奔公然吞并小金川时,清廷先期仅以文书斥责,这种软弱反应进一步刺激了土司的野心。直到莎罗奔出兵攻打其他土司,甚至殴打朝廷命官,乾隆才决心武力镇压。
1747年,乾隆任命云贵总督张广泗为主帅。这位在西南颇有战功的将领起初信心满满,但进入金川地区后立即陷入苦战。当地遍布依山而建的石头碉堡,配合复杂的地形,形成易守难攻的防御体系。清军的重型火炮在崎岖山路上寸步难行,士兵们在密林中屡遭伏击。战事持续两年,清军先后更换讷亲、傅恒等统帅,最终靠长期围困才迫使莎罗奔投降。但这场惨胜埋下了更大隐患——二十年后,金川地区再度叛乱。
第二次金川战役(1771-1776年)更加惨烈。叛军装备了更精良的火器,碉堡防御体系也更为完善。清军调集六十余万兵力,耗费白银七千多万两,在名将阿桂指挥下,经过五年血战才彻底平定叛乱。期间多名高级将领阵亡,前任统帅讷亲、张广泗更因战败被乾隆处死。
从表面看,清廷耗费巨资仅收复了弹丸之地,似乎得不偿失。但深入分析可见其战略价值:首先,彻底瓦解了土司割据体系,推动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消除了西南边疆的长期隐患;其次,掌控了四川进入西藏的交通要道,为日后经营青藏高原奠定基础;再者,通过实战检验了清军的山地作战能力,积累了宝贵的边疆作战经验。因此,尽管代价高昂,金川之役对维护国家统一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