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现在大家都在喊"不想生孩子",可在古代,特别是像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这种战乱不断、朝代更迭飞快的年代,人们却在拼命生孩子。
明明那时候的生存条件比现在差太多,饥荒不断,战争频繁,医疗条件几乎为零,孩子能不能活下来都是个问题,可为啥古人还是拼了命地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生孩子都是被逼的
古代人拼命生孩子,很多时候根本不是自愿的,而是被各种制度和环境逼的。
拿南北朝时期来说,北魏孝文帝推行的"多子多田"政策直接把生育和土地挂钩了。
你家男丁多,分到的田地就多;相反,你要是不生,那就等着饿死吧。
不仅如此,北魏还规定,家里有三个儿子以上的可以免征丁役,这意味着你不用去服劳役,也不用交那么多税。
更离谱的是征兵年龄,那会儿男孩子13、14岁就算成丁了,可以被抓去当兵。刘裕北伐的时候,甚至把12岁的小孩都拉上了战场。
你想想,在这种情况下,家里要是没几个男丁,谁来种地?谁来交税?谁来保护家人?所以那时候生孩子完全是一种生存策略。
南朝时期的陈霸先更是直接了当,他在地方上设立"生育奖赏":生一个儿子,奖励十亩田;生到第三胎,直接免除徭役。
这操作放在今天,就相当于政府告诉你:生一个孩子奖励一套房,生三个直接免税!谁能抗拒?
在江南地区,东晋南迁后大片田地荒废,朝廷优先给三口之家以上的家庭分地。你不生,就没地种;没地种,就等着饿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永嘉年间更惨,羯族攻入洛阳后,汉人妇女被当成财产一样编户分配,用来生育下一代士兵。
短短20年内,敌人就靠这种方式扩军10万人。看到没?古代女性甚至连"不生"的权利都没有。
孩子活下来全靠运气
虽然古人拼命生,但孩子能不能活下来纯靠运气。
五代十国时期山东曲阜孔府的档案记载了一户佃农的悲惨故事:10年内生了8个孩子,最后只有2个活了下来。
这些孩子的死因多半写着"生后两日无声"、"夏至后无奶"之类的话。
意思就是要么刚生下来就死了,要么到了夏天因为母亲营养不良没奶水,孩子就饿死了。
同一时期江宁地区的统计更是触目惊心:平均每个妇女一生要生5到7个孩子,但能活过15岁的不超过2个。
想象一下,一个女人拼了命生了6个孩子,最后只有1个或2个能长大。今天我们担心养不起一个孩子,古人是担心生10个都不一定有一个能活下来。
南宋初年,淮河以北的难民大量南迁,临安(今杭州)的米价飞涨,出现了"饿婴"买卖的恐怖现象。
所谓"饿婴",就是因为养不起而被卖掉的婴儿,有的甚至以三文钱的价格卖给屠户制作"人膏"(一种古代药物)。
想想看,古人生那么多孩子,最后却养不活,被迫卖掉自己的孩子,这得多绝望?
清朝咸丰年间,广西爆发"逃地运动",大量农民逃亡,地主组织"催耕团"到处搜人,强行把人抓回来种地。
当时岭南有句俗语:"宁卖祖田,不忘祖言",意思是宁可卖掉祖传的田地,也不能忘记祖先留下的教诲。
而这些"祖言"核心就是:多生孩子,保证家族血脉不断。在那个时代,不生孩子不仅是对不起祖先,更是对不起整个家族。
不生就等于自杀
明朝中期以后,福建、江西等地的族规明确规定:家里没有男丁的,必须强行过继族中的男童,否则田地就会被充公。
想象一下,你辛辛苦苦积攒的家产,就因为没有儿子,全部被宗族收走,这谁能接受?
宗族制度对生育的控制非常严格。如果一个家族的某一支断了男丁,那这一支就会从族谱上被除名,祖先牌位也不能进祠堂。
在古代人看来,这比死还可怕,因为这意味着你在另一个世界也没有人祭祀,会成为孤魂野鬼。
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现象叫"配对"制度:有些男人死后,族里会安排女子以亡夫名义生育,保证家族血脉不断。
这种情况下,女性连选择丈夫的权利都没有,更别说选择不生育了。
族规甚至会明确规定生育的义务。有些地方规定,已婚夫妇三年内不生育,要受到族中惩罚;五年不育,可能会被允许纳妾或休妻。女性在这种制度下,完全被当成了生育工具。
不仅是宗族,整个封建社会都在鼓励生育。
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要求家庭有足够的劳动力:男人种地、打仗、修水利;女人纺织、做家务、照顾老人。
没有足够的孩子,这些工作就没人干,家庭就无法维持基本生存。
不生不是因为"摆烂"
对比古代,现代人"不想生"更多是因为有了选择的权利。现代社会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医保、低保和养老金体系。
你不生孩子,也能靠自己的劳动和国家的保障体系养老。子女不再是唯一的"养老保险"。
技术进步也让女性掌握了生育的主动权。避孕技术的普及,让生育从"自然而然"变成了"自主选择"。
古代女性一结婚就要不停生育,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现代女性可以决定要不要生、什么时候生、生几个。
社会结构的变化也让"不生"成为可能。女性经济独立后,不再依赖"嫁人生子"来维持生计。
她们从单纯的"生产工具"转变为有独立意志的个体,可以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目标。
现代农村60岁以上人口已经超过三分之一,但社会并没有崩溃,恰恰说明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发挥作用。
而解放前的上海女工平均生育五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避孕措施和生育知识,不是她们真的想生那么多。
"不养得起,就不生"是一种理性选择,"不想复制苦难"是一种文明觉醒。
现代人的所谓"摆烂不生",实际上是一种进步,是人们终于有能力对自己的生育进行规划和选择。
从古至今,生育从来就不是简单的个人选择,而是深受时代背景和社会制度影响的结果。
古人拼命生是被逼无奈,是活下去的必要手段;现代人选择不生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对生育权的尊重。
下次再听到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不想生孩子",不妨反问一句:如果把你扔回魏晋南北朝,你真的会自愿生那么多孩子吗?
资料来源:《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中国人口史》、《宗族制度与乡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