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3年12月21日,吴三桂在云南昆明杀死巡抚朱国治,正式举起反清大旗。这个时候的吴三桂已经60岁,完全可以选择交出兵权回辽东养老。
康熙给他的条件其实不错,保留王爵,丰厚赏赐,安享晚年。为什么一个花甲老人要选择刀光剑影?
1673年春天,康熙帝坐在养心殿里,手上拿着平南王尚可喜的奏折。
尚可喜在奏折中请求撤藩,理由是年老体衰,想回辽东养老。这份奏折看起来很普通,实际上是一颗定时炸弹。
康熙当时只有19岁,年轻的皇帝心里清楚,三藩问题不解决,大清的江山就坐不稳。
什么是三藩?平西王吴三桂镇守云贵,平南王尚可喜镇守广东,靖南王耿精忠镇守福建。这三个人手里都有重兵,在各自的地盘上说一不二。
吴三桂的实力最强,他控制着云南、贵州两省,手下有精兵三十万。这些兵都是跟着他打过仗的老兵,对吴三桂忠心耿耿。
吴三桂还建立了一套独立的官僚体系,史书上叫"西选",全国各地的重要职位上,都有他的人。
康熙在朝堂上提出撤藩,满朝文武都反对。
因为三藩实力太强,逼急了他们造反怎么办?
康熙的回答:"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
这句话透露出年轻皇帝的政治智慧,他看得很清楚,三藩迟早要反,与其坐等,不如主动出击。
1673年7月,吴三桂也上了撤藩奏折。
这份奏折写得很巧妙,吴三桂说自己年老多病,愿意交出兵权,回辽东养老。
康熙立刻同意了。
吴三桂傻眼了,他原本以为康熙会拒绝,这样他就能继续留在云南,没想到康熙直接答应,这下骑虎难下了。
交出兵权?吴三桂不甘心。
不交?那就是抗旨。
吴三桂选择了第三条路造反。
为什么吴三桂不肯当"富家翁"?
第一个原因他看不清自己的位置。
1644年,崇祯皇帝在景山上吊,明朝灭亡,吴三桂当时手里只有几万兵,既没地盘,也没钱粮。
李自成占了北京,多尔衮带着满洲大军压境。
吴三桂夹在中间,应该老实求饶。他偏不,还想当中原之主。
他给多尔衮写信求援,口气大得惊人。信里说,如果多尔衮愿意出兵帮忙,他可以把黄河以北的土地送给清朝。
多尔衮看到这封信,估计都笑了,一个没地盘的败军之将,居然要分割天下?
多尔衮答应出兵,条件只有吴三桂必须投降。
吴三桂没得选择,只能答应。
打败李自成后,多尔衮直接占领北京,建立清朝,吴三桂这才发现,自己被耍了。
他以为自己是合作伙伴,实际上只是一条看门狗。
30年过去了,吴三桂还是没认清这个现实。
他始终觉得自己对清朝有恩,康熙应该感激他。
第二个原因:利益集团绑架。
吴三桂在云贵经营了30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网络。
"西选"官员遍布全国,这些人的前途命运都绑在吴三桂身上。
水路要冲的总兵,各省的提督,很多都是吴三桂的人。
吴三桂想退休?这些人第一个不答应。
他们跟着吴三桂发财,跟着吴三桂升官,吴三桂倒了,他们也完蛋。
这就像现在的某些利益集团,表面上是个人选择,实际上是被集体利益绑架。
第三个原因:对康熙的误判。
吴三桂觉得康熙年轻,好欺负。
他想错了。
康熙虽然年轻,政治嗅觉却很敏锐,他看得清楚,三藩不除,后患无穷。
吴三桂还在用老套路,他以为康熙会像顺治一样容忍他,给他面子。
康熙的想法是要么你交出兵权安心养老,要么我就灭了你。
没有第三种选择。
1673年11月21日,云南总督府。
巡抚朱国治正在处理公务,突然门外传来脚步声。
一队士兵冲进来,为首的军官面色冷峻。
"吴王有令,诛杀朱国治!"
朱国治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拖了出去。
这一刀,斩断了吴三桂和清朝的最后联系。
同一天,吴三桂发布檄文,宣布起兵反清。
檄文写得很漂亮:"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
吴三桂打的旗号是"兴明讨虏",要光复明朝。
这个口号听起来正义凛然,实际上是政治需要,吴三桂要给自己的叛乱找一个正当理由。
消息传到北京,康熙连夜召集大臣商议。
朝堂上一片哗然,很多大臣后悔当初没有阻止撤藩。
康熙面色平静:"既然反了,那就打到底"。
吴三桂的军队开始行动。
第一个目标贵州。
贵州总督甘文焜听到消息,立刻组织抵抗。结果大败,甘文焜战死。
吴军势如破竹,三个月内占领四省。
云南、贵州、湖南、四川,全部落入吴三桂手中。
更可怕的是,其他藩王也开始响应。
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平南王尚之信在广东造反。
陕西提督王辅臣也举起了反旗。
一时间,大半个中国都在打仗。
康熙面临建国以来最大的危机。
朝廷里有人建议和谈,甚至提出划江而治。
康熙拒绝了,他知道,这一仗输了,大清就完了。
1674年春天,郑经也加入了反清联盟。
郑经是郑成功的儿子,控制着台湾,他派兵攻打福建沿海,策应耿精忠。
吴三桂的声势达到顶点。
很多人以为清朝要完蛋了,连朝鲜和日本都在观望,准备站队。
吴三桂在这个时候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他停止了进攻。
吴军占领湖南后,没有继续北上,吴三桂选择在湖南休整,等待时机。
这个决定要了他的命。
战争的主动权,从这一刻开始转向康熙。
1678年秋天,衡州城内,68岁的吴三桂躺在病床上,气息微弱。
外面传来阵阵厮杀声,清军已经攻到城下。
五年了,从占领大半个中国到被围困在一座孤城,吴三桂终于明白,他败了。
为什么败?
第一个原因联盟松散。
三藩虽然都反清,各自的目标却不一样。
耿精忠想控制福建,尚之信想保住广东,只有吴三桂想推翻清朝。
没有统一的指挥,没有明确的战略,各自为战的结果,就是被各个击破。
1676年,耿精忠率先投降,因为郑经攻打他的地盘,他顶不住了。
尚之信也在摇摆,一会儿反清,一会儿求和,最后被康熙抓住机会,一举平定广东。
王辅臣更不靠谱,陕西一丢,他就投降了。
吴三桂发现,自己成了孤家寡人。
第二个原因战略失误。
占领湖南后,吴三桂应该立刻北上,直取北京。
他选择了等待,等什么?等其他藩王配合,等民心归附。
这一等,就等来了失败。
康熙利用这段时间,重新组织军队,调整部署。
清军的反击开始了。
图海率军收复陕西,杰书平定福建。康熙派出的将领,一个比一个能打。
吴军从主动变成被动,从进攻变成防守。
第三个原因人心向背。
吴三桂打着"光复明朝"的旗号,老百姓不买账。
明朝灭亡30年了,很多人根本不记得明朝的好。
清朝统治相对稳定,社会秩序基本正常,老百姓要的是安稳日子,不是改朝换代。
吴三桂的军队纪律败坏,占领一地,就大肆掠夺。
这样的"义师",谁会支持?
1678年8月,吴三桂病死在衡州。
临死前,他立孙子吴世璠为继承人,继续抵抗。
一个20岁的年轻人,怎么可能挽回败局?
1681年冬天,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自杀,三藩之乱彻底结束。
八年战争,吴三桂从春风得意到身死族灭。
为什么一个花甲老人要选择这条不归路?
因为他被自己的野心和利益集团绑架了。
当一个人习惯了权力的滋味,让他放弃比登天还难。
当一群人的利益绑在一起,个人选择就变成了集体宿命。
吴三桂的悲剧,它揭示了权力政治的残酷规律,要么全赢,要么全输。
在这个游戏里,没有中间选项。
康熙赢了,不仅仅因为他年轻有为,更因为他看清了形势,抓住了时机,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而吴三桂败了,败在他至死都没认清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