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平等边界条约,确立了中俄东段边界。
2. 1901年:清政府与八国联军签署《辛丑条约》,结束义和团运动,中国需赔款4.5亿两白银。
3. 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江西边界发动秋收起义准备工作,为后续9月9日正式起义奠定基础。
4. 1953年:周恩来总理发表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报告,正式启动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实施阶段。
5. 1984年: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在北京成立,标志中国南极科学考察事业的起步。
6. 1998年: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俄罗斯,签订《中俄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
7. 2001年:中国签署所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法律文件,为当年12月正式加入铺平道路。
8. 2010年:中国渔船“闽晋渔5179”在钓鱼岛海域与日本巡逻船相撞,引发中日外交风波。
♦ 外国历史上的今天
1. 1533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出生,后被誉为“童贞女王”,开启英国黄金时代。
2. 1822年:巴西宣布独立,脱离葡萄牙殖民统治,佩德罗一世成为巴西帝国首任皇帝。
3. 1940年:伦敦大轰炸开始(“The Blitz”),纳粹德国对伦敦持续空袭57天,造成数万人伤亡。
4. 1945年: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正式进驻东京,开启对日本的占领和改造。
5. 1977年:美国和巴拿马签署《巴拿马运河条约》,规定巴拿马在1999年收回运河主权。
6. 1986年:智利总统皮诺切特在首都圣地亚哥遇刺未遂,袭击造成5名保镖死亡。
7. 2013年:日本东京获得2020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国际奥委会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投票决定。
深秋的西伯利亚寒风,早早地侵袭了黑龙江畔的尼布楚城(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公元1689年,大清康熙二十八年,这里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不同寻常的紧张。这不是千军万马即将厮杀的战场,却是一场关乎万里疆土最终归属的无声较量。大清的钦差大臣索额图,与沙皇俄国的全权代表戈洛文,各自带着使命、地图和忐忑的心情,坐在了谈判桌前。这一天,是公历9月7日。
故事的开端,源于东北边疆多年的烽火与对峙。 沙俄探险者和哥萨克骑兵,沿着西伯利亚广袤的冻土一路东进,如同贪婪的触角伸向了黑龙江流域的肥沃土地。他们在雅克萨等地筑城屯兵,劫掠边民,甚至将势力深入到了大清视为“龙兴之地”的核心区域。年轻气盛的康熙皇帝对此岂能容忍?他深知,若不能彻底解决东北边患,不仅祖宗基业受扰,帝国北疆亦将永无宁日。两次雅克萨围城战(1685、1686年),清军以雷霆之势沉重打击了俄军,展示了帝国的决心与力量。然而,地理的遥远、补给线的漫长以及准噶尔蒙古在西北的牵制,也让康熙明白,持续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绝非长久之计。战争打开了谈判的大门,而谈判,则需要更精巧的智慧。
索额图肩负着康熙的严旨北行。他的使命核心清晰而艰巨:必须划定一条清晰的边界,迫使沙俄势力彻底退出黑龙江流域。 戈洛文则狡猾得多:他既要保住沙俄在远东扩张的成果,又想利用清朝急于解决边患的心理,尽可能多地攫取领土利益。谈判桌上的交锋,从一开始就充满了试探与算计。戈洛文倚仗的是哥萨克骑兵在东部的实际渗透和对边远地理信息的掌握,企图漫天要价,甚至一度提出以黑龙江为界的狂妄主张。索额图则以强大的国力为后盾,以两次雅克萨的胜利为筹码,态度强硬地驳斥:“黑龙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我大清领土,岂容分割!” 他出示了详尽的舆图与历史文献,力证大清对这片土地无可争议的主权。双方寸土必争,唇枪舌剑,谈判一度陷入僵局。
就在这僵持不下的关键时刻,一个意想不到的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语言。大清使团中,有两位身份特殊的人物:葡萄牙籍耶稣会士徐日升(Thomas Pereira)和法国籍耶稣会士张诚(Jean-François Gerbillon)。他们并非谈判主角,却扮演了极其关键的角色:精通拉丁语的翻译官与地理顾问。 因为俄方代表也通晓拉丁语,拉丁语便成了双方正式会谈之外最有效、最直接的沟通桥梁。徐日升和张诚不仅准确传递着双方的意见,更凭借其广博的科学知识,尤其是在地理测绘方面的专长,深度介入了边界谈判的技术细节。他们对俄方提供的地图数据进行核实、修正,协助索额图更精确地理解和阐述大清的地理主张。
谈判桌上的较量,不仅仅是意志与口才的比拼,更是一场关于地理认知的信息战。双方都拿出了精心绘制的地图,对山川河流的位置、走向争论不休。“戈洛文大人,”索额图指着舆图上一处关键隘口,目光如炬,“您的地图标示与实地勘察差距甚大,此山岭走向分明是……” 徐日升或张诚迅速用拉丁语进行补充解释,往往能以无可辩驳的科学依据,令俄方在具体问题上难以自圆其说。这些耶稣会士在客观上成为了大清在技术层面抗衡沙俄的重要助力。
经过艰苦卓绝的拉锯战,在康熙帝明确指示可做适当让步(如将尼布楚周围原属喀尔喀蒙古的部分土地让与沙俄)的战略基调下,索额图最终展现了成熟政治家的务实与魄力。 1689年9月7日(俄历8月27日),中俄双方在尼布楚城正式签署划时代条约——《尼布楚条约》。条约首次以国际法律文书的形式,明确划定了中俄两国东段边界: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为界,再沿外兴安岭(斯塔诺夫山脉)直达于海。条约明确规定,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的广大地区,皆为大清领土。 沙俄势力至此被完全阻隔在黑龙江以北。条约同时规定拆毁雅克萨城、双方不得收纳逃人、允许彼此通商等条款。
《尼布楚条约》的墨迹未干,其意义已远超一地一城的得失。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外国通过相对平等谈判签订的边界条约。它标志着大清王朝运用战争与外交双重手段,成功地维护了东北边疆的领土主权完整,奠定了此后长达170余年东北亚相对稳定的地缘政治格局。 康熙帝以其坚定的意志、灵活的策略和一定的技术保障(如借助传教士知识),在帝国北疆筑起了一道坚固的法理长城。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回北京,紫禁城凝重的气氛终被一丝欣慰取代。 尽管后世视之或有领土让渡的遗憾,但从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国力权衡来看,这无疑是当时条件下所能争取到的最佳结果。
尼布楚城下那个深秋的签约时刻,羊皮地图上的墨线勾勒出漫长国境,拉丁语的低语见证着帝国博弈的智慧与克制。索额图与戈洛文的名字或许渐渐隐入史籍,但《尼布楚条约》本身,如同一枚深嵌在时间长河中的印记,无声诉说着:在强权环伺的时代,尊严与和平,有时更需要笔尖的坚定而非仅仅刀剑的锋芒。 三百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望那片广阔的黑土地,尼布楚城下的较量,依然是理解中国边疆历史不可或缺的关键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