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生戎马倥偬,历经大小战役,其中官渡之战、宛城之战、赤壁之战等虽惊心动魄,但真正对其构成致命威胁的危机仅有三次。第一次危机源于吕布与陈宫的突袭,当时曹操正倾尽全力攻打徐州,不料后方兖州却被吕布趁虚而入。曹操闻讯立即回师,与吕布在兖州展开长达一年多的拉锯战,期间城池几度易主。这场危机虽险象环生,但最终以曹操击败吕布告终。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曹操军中粮草匮乏,甚至一度被迫以人肉充作军粮,足见战况之惨烈。
另外两次致命危机皆与刘备集团有关,且都险些让曹魏都城许昌陷落。第一次是著名的博望坡之战。公元200年官渡之战爆发之际,刘备携关羽、张飞趁机脱离袁绍,辗转南下至汝南,投靠当地豪强刘辟、龚都,意图在曹操后方发动突袭。然而曹操迅速击败袁绍后,立即调转兵锋清剿后方。刘备在穰山战败后,被迫南逃至荆州投奔刘表。刘表对这位同宗兄弟颇为赏识,委以镇守荆州北疆的重任,令其驻守南阳新野。
公元202年,曹操正忙于消化袁绍地盘之际,刘表采纳刘备建议,决定趁虚袭取许都。刘备亲率大军北伐,势如破竹直抵叶县,距许昌仅一步之遥。当时许昌城内人心惶惶,曹操闻讯大惊失色。他深知许昌若失,即便坐拥广袤疆域也将根基动摇。危急关头,曹操急调夏侯惇、于禁、李典三员大将率精锐迎击。刘备见曹军来势汹汹,主动后撤至博望坡设防。在随后展开的博望坡之战中,刘备巧施诱敌之计,先以少量部队佯败,继而焚毁营寨制造溃逃假象。夏侯惇中计冒进,在狭窄山道遭遇伏击,幸得李典及时救援才免于全军覆没。此战虽以刘备主动撤退告终,但彻底打消了刘表北伐的念头。
第二次致命危机则是影响深远的樊城之战(又称关羽北伐)。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率荆州精锐水陆并进,对曹魏的襄阳、樊城发动猛攻。此役初期蜀军势如破竹:先围困襄樊二城,继而水淹七军,生擒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当时樊城守将曹仁几欲弃城,曹操甚至考虑迁都以避锋芒。关键时刻,司马懿献上联吴抗蜀之策,建议挑动孙权偷袭关羽后方。
事实上,这场看似关羽独断专行的北伐,实为刘备集团精心策划的战略行动。以关羽与刘备的君臣关系,若无刘备首肯,绝不可能调动大军北伐。刘备的如意算盘是:趁曹操新败汉中之际,由关羽夺取襄樊,进而威胁许昌;同时自己从汉中出兵,形成钳形攻势。若能说动孙权从合肥北上,三路大军合围,确有灭亡曹魏的可能。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孙权对刘备集团坐大深感不安,在曹操割让江南的诱惑下,命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最终败走麦城,父子双双遇害。此役不仅使蜀汉痛失荆州要地,更导致孙刘联盟破裂,直接引发了后来的夷陵之战。从战略层面看,刘备的布局堪称精妙,若非孙权背盟,三国历史或将改写。这也解释了为何曹操始终对刘备忌惮有加,多次欲除之而后快。失去荆州后,蜀汉困守益州,彻底丧失了问鼎中原的资本,这正是刘备不顾群臣反对执意伐吴的根本原因——既为夺回战略要地,更为雪耻报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