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在其经典著作《从历史看领导》中深入剖析了曾国藩与诸葛亮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显著差异。他指出,虽然两位历史人物的治国理念存在根本性区别,且曾国藩的权势地位确实不及诸葛亮,但诸葛亮在继承人培养方面却远逊于曾国藩。曾国藩培养的技术官僚群体不仅成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中流砥柱,其影响力甚至延续至今,在政治、军事等领域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一观点具有深刻的历史洞见。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都印证了一个真理:能否成功培养核心团队的领军人物,特别是能否选拔并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往往决定着一个组织乃至一个王朝的兴衰存亡。曾国藩在创建湘军集团时就展现出卓越的人才战略眼光,其最成功的用人策略就是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地提拔人才。
在团队建设方面,曾国藩确实比诸葛亮更具远见卓识。诸葛亮临终前虽然指定了蒋琬、费祎等人接任丞相之位,却未能预见到\"蜀中无大将\"的窘境,这些继任者显然难以扭转蜀汉的颓势。正因如此,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将略非其所长\"确实有其道理。
相比之下,曾国藩展现出更为复杂而深远的战略思维。早在平定太平天国之前,甚至在安庆组建淮军之际,他就已经开始筹划湘军的裁撤事宜,并着手物色接班人,最终选择了李鸿章这位杰出人才。曾国藩曾留下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名言:\"大厦非一木所能支撑,大业凭众人智慧而完成。成大事者,以多得助手为第一要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且选取那些次一等的人才,慢慢教育就可以了。\"这段话充分体现了他重视团队建设、注重人才培养的卓越领导理念。
湘军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壮大并最终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关键在于曾国藩成功构建了高效的核心团队,并大胆启用有潜质的人才开创新局面。在湘军初创时期,曾国藩曾因缺乏人事任免权而对清廷心怀不满。但当他出任两江总督、钦差大臣,获得四省军务节制权后,局面就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起初曾国藩在人才选拔上还较为谨慎,主张掌握兵权者不应再干预朝廷人事。为此,他的挚友胡林翼多次写信劝谏,两人书信之频繁令人惊叹,有时甚至一日两封。在这些书信往来中,曾国藩坦诚相告自己的顾虑,并请胡林翼帮忙决断。胡林翼语重心长地告诫他:切莫效仿诸葛亮做谨小慎微的宰相。
胡林翼对曾国藩的影响可谓深远,他的建议字字珠玑、掷地有声。他力劝曾国藩必须\"破格请将,放胆添兵\",甚至提出\"倾湘中之农夫为兵\"的激进主张,认为只有动员湖南全境的农民参军,才能彻底镇压太平天国。此外,胡林翼还提醒曾国藩不要重蹈明代\"救时宰相\"杨廷和的覆辙。
曾国藩虚心接受了这些建议,自担任两江总督后,湘军进入高速发展期,兵力从数万迅速扩充至三十余万。面对如此庞大的军队,如何选拔高级将领成为当务之急。在胡林翼的建议下,曾国藩开始破格提拔核心人才。胡林翼强调:\"作为两江总督,必须妥善安排安徽、江苏、江西、浙江四省巡抚人选,方能放手施为。否则,江南民众日久生怨,你的地位恐将不保。\"
胡林翼还亲自为曾国藩推荐了两位大将:最初是李鸿章兄弟,后因认为李瀚章缺乏胆识,又推荐了左宗棠。他认为这两人无论在淮北还是浙江,都能独当一面。曾国藩慎重考虑后,开始着手两江地区的人事布局,首先破格提拔了沈葆桢,随后是左宗棠和李鸿章。这三人后来都成为曾国藩的接班人,虽然分别统领淮军、楚军,但究其根源,都出自曾国藩门下,延续着湘军的血脉与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