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 善变 人生
创始人
2025-10-03 16:02:19
0

他是清末民初的 “百科全书式人物”12 岁中秀才、17 岁中举的 “神童”,戊戌变法的核心参与者,“诗界革命” 的旗手,“新史学” 的奠基人,晚年又成清华国学研究院的 “导师天团” 成员。有人骂他 “反复无常”,从维新派到立宪派,从倡西化到护传统;有人赞他 “磊落求进”,“百变不离其宗” 的是对国家命运的焦灼与担当。

在时代变局中 “屡变求进” 的探索者

梁启超的一生,恰是中国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的缩影。据《梁启超先生年谱》记载,他 “五岁始读四书五经,九岁能写千字文,12岁中秀才,15岁肄业于广州学海堂”,17岁中举时,主考官李端棻一眼相中这位少年,直接将堂妹李蕙仙许配给他 —— 放在今天,妥妥是 “年少成名、人生赢家” 的剧本。但他偏不按常理出牌,1890年途经上海时购得《瀛环志略》,“始知天地间有学问一事”,再遇康有为后,更是 “决舍去旧学,退出学海堂”,彻底走上维新之路。

1898 年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乘日舰逃亡,在兵舰上写下《去国行》,“割慈忍泪出国门,掉头不顾吾其东” 的诗句,道尽悲壮与决绝。流亡日本的 14 年里,他学日语、读西书,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提出 “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 的 “新民说”—— 这是他第一次重大转变:从 “变法救亡” 转向 “国民改造”。郑振铎后来为他辩护:他之所以‘屡变’者,无不有他的最强固的理由,最透彻的见解,最不得已的苦衷。他如顽执不变,便早已落伍了,退化了,与一切的遗老遗少同科了。

民国建立后,梁启超短暂投身政坛,从支持袁世凯到坚决反袁称帝(1915 年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痛斥帝制),再到担任段祺瑞内阁财政总长,最终因政见不合辞职。1918 年欧游归来后,他彻底退出政治舞台,转向国学研究,1925 年主持清华国学研究院时,提出 “文献的学问” 与 “德性的学问” 并行,还告诫学生 “只要把这种方法运用得精密巧妙而且耐烦,自然会将这学术界无尽藏的富源开发出来”。胡适曾评价他 “和蔼可爱、天真烂漫”,却也批评其 “学术体系性不足”—— 这份矛盾,恰恰是他 “因时而变” 的真实写照:他不是僵化的 “理论家”,而是在时代浪潮中不断调整方向的 “探索者”。

“诗界革命” 里的 “旧瓶新酒” 与时代呐喊

梁启超的文学成就,绕不开 “诗界革命”。1899 年他在《夏威夷游记》中首次提出 “诗界革命” 口号,主张 “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后来在《饮冰室诗话》中进一步阐释:“革命者,当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 简单说,就是用传统诗歌的 “瓶子”,装近代思想的 “新酒”。

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是他流亡日本时写的《去国行》。诗中 “君恩友仇两未报,死于贼手毋乃非英雄” 一句,既有传统士大夫的 “忠义” 底色,又有近代知识分子的 “救亡” 焦虑;而 “申包胥哭秦庭” 的典故,更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危亡绑定 —— 考据起来,这个典故用得极妙:申包胥哭秦救楚,梁启超则想借海外力量唤醒国人,古今对照,意涵深远。

虽非诗歌却胜似诗歌的《少年中国说》(1900年作),更成了跨越百年的 “励志名篇”。“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的比喻,把 “少年中国” 的朝气写得淋漓尽致,驳斥帝国主义 “老大帝国” 的污蔑时,字里行间满是 “吾国吾民” 的自信。如今这几句常被用作开学演讲、励志视频素材,足见其感染力 —— 若论 “人文梗”,恐怕没有比这更能让年轻人共情的近代文字了。

当然,他的诗歌也有争议。有学者指出:“梁启超等强调保持旧风格,这就又束缚了手脚,使得它只是旧瓶装新酒,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改革上虽有前进,却前进不大。” 这个批评不无道理:他太想让诗歌承担 “启蒙功能”,有时难免忽略艺术性。但换个角度看,当 “百千志士头颅血泪”《去国行》被写进诗里,当 “民族帝国主义”“进化论” 等新名词与 “鳞爪飞扬”“矞矞皇皇” 的古典意象碰撞,他早已打破了传统诗歌 “风花雪月” 的局限,让诗歌成了 “时代的呐喊”。

跨越百年的 “思想 IP” 与精神遗产

梁启超的 “圈粉力”,百年未减。他曾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说:“所谓伟大者,不单指人格的伟大,连关系的伟大,也包在里头。” 而他自己,正是 “人格伟大” 与 “关系伟大” 的结合 —— 既是清末民初政坛的 “弄潮儿”,又是学界的 “思想中心。

学术上,他的 “新史学” 彻底颠覆了传统史学 “帝王家谱” 的范式,1902 年《新史学》一文提出 “史学应当为国民而著,为今人而著”,为中国现代史学奠定基础。余英时肯定他 “推动史学学科化” 的贡献,却也指出他 “受西方理论束缚”;李泽厚批评其 “思想缺乏深度”,却承认他 “启蒙宣传的广泛影响”。这种 “多面评价”,恰恰说明他的学术遗产值得反复挖掘。

大众文化里,他更是 “顶流 IP”:《少年中国说》被改编成歌曲、朗诵剧,历史剧《觉醒年代》里的梁启超形象(尤其是演讲时的激情)圈粉无数,甚至他 “饮冰室主人” 的别号,都成了文创产品的灵感来源。萧公权曾说:“五四运动的领袖,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曾因读他的文字而得着启示。” 今天的我们读他的《新民说》,仍会为 “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 的洞见折服;读他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仍能学到 “精密耐烦” 的治学态度。

他的当代价值,更在 “文化自信” 与 “开放心态” 的平衡:他既主张 “光大传统文化”,又不排斥西方文明,正如他所言 “一国之政治独立及社会生活独立,但以学问为之基础”。这种 “不偏执、不盲从” 的态度,对今天的文化建设、学术研究,仍有深刻启示。

百年前,梁启超在《去国行》中写下:“男儿三十无奇功,誓把区区七尺还天公。不幸则为僧月照,幸则为南洲翁。不然高山蒲生象山松荫之间占一席,守此松筠涉严冬,坐待春回终当有东风。” 这诗句里,有他的焦虑,有他的理想,更有他 “饮冰十年,难凉热血” 的坚守。

他不是完美的 “圣人”,有 “善变” 的争议,有学术的缺憾,但正是这份 “不完美”,让他成了有血有肉的 “思想巨匠”。今天我们读梁启超,读的不只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 一种在变局中求进、在坚守中创新的精神,一种 “为国家谋富强、为国民谋觉醒” 的热血。而这份精神,恰是穿越百年仍未褪色的 “宝藏”。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聂... 1947年7月,解放军开始从自卫转为战略进攻,而蒋军则由进攻转为防守。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决定将战...
原创 赵... 在大宋王朝的统一战略中,征服后蜀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自古以来,蜀地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
原创 北... 公元1127年1月9日,金军在完颜宗望和完颜宗翰的指挥下攻破了汴京,俘虏了宋徽宗和钦宗两位皇帝。到4...
原创 历... 朱棣在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发动了反叛,开始了著名的靖难之役。他率军南下,对抗当时的皇帝建文帝朱...
原创 曹... 东汉末年,曹操能够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诸侯之一,背后离不开许多宗室将领的支持。其中,曹仁、曹休和曹真三位...
江疏影靓丽写真美爆了!雪肤玉貌... 谈到著名女星江疏影,大家肯定想起《致青春》《一仆二主》《好先生》《三十而已》等影视剧中的那位靓丽女星...
【上蔡文苑】朱胜非:南宋初政局... 朱胜非(1082—1144),字藏一,蔡州(今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人,是两宋之交一位颇具特色的政治人...
梅西再现神技!劳塔罗助攻,阿根... 在阿根廷与安哥拉的友谊赛中,梅西的劲射破门为球队奠定了胜局,而这次进攻的背后则隐藏着丰富的战术思考与...
冠城钟表珠宝(00256.HK... 证券之星消息,11月14日南向资金减持189.2万股冠城钟表珠宝(00256.HK)。近5个交易日中...
长沙发布“文明骑行20件小事”...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1月14日讯(全媒体记者 刘俊)11月14日,“文明骑行 安全到家”2025年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