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盛夏的惊险时刻:顾良才智救抗日志士
1944年7月20日,烈日炙烤着罗村乡东港河口,河面泛着细碎的波光。顾良才的扒泥船静静地停泊在岸边,船身随着微浪轻轻摇晃。他坐在船头,从腰间抽出那根磨得发亮的旱烟袋,点燃后猛吸了几口。浓烈的烟味呛得他喉咙发紧,忍不住扶着船舷剧烈咳嗽起来。他并非因烟而咳,而是心中那股难以平复的紧张——他知道,一场危机即将来临。
果然,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夹杂着叽哩哇啦的日语喊叫。顾良才眯起眼睛,朝声音传来的方向望去,只见一队日本兵端着长枪,在几名便衣特务的带领下,气势汹汹地朝河口逼近。他下意识地攥紧了手中的旱烟袋,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
为首的便衣特务大步走到顾良才面前,厉声喝问:“你刚才一直在这儿?”顾良才连忙站起身,佯装惶恐地点头哈腰:“是,老总,从晌午到现在,我一直在这儿守着船呢。”特务眯起眼睛,阴森森地追问:“有没有看到新四军的人跑过来?你可要想清楚再回答,皇军可不会轻饶撒谎的人!”顾良才的腰弯得更低了,声音里带着几分颤抖:“我哪敢说瞎话啊,这附近连个人影都没有。”
特务狐疑地盯了他几秒,转身走向一名日本军官,低声汇报了几句。那军官眉头紧锁,显然对特务的回答极为不满。他猛地抽出佩刀,指向河心那片随风摇曳的芦苇荡,厉声下达了命令。特务立刻折返回来,冷声道:“太君说了,让你撑船带我们去芦苇荡搜查,看看有没有人藏在那儿!”
顾良才心头一沉,但神色依旧平静。他比谁都清楚,就在不久前,他刚刚将东港村的抗日干部们藏进了那片茂密的芦苇荡。原来,当天下午,溧阳县抗日民主政府西塘区公所的干部们正在东港村召开秘密会议,不料村口岗哨突然传来枪声。两名民兵拼死阻击,为其他人争取了宝贵的撤离时间。众人沿着村内沟壑一路疾行,最终在河口遇见了顾良才的船。
这艘船并非偶然停靠在此,而是顾良才特意准备的“应急船”。每当村内有抗日活动,他都会将船停在此处,以便随时接应遇险的同志。当天,他迅速将众人藏进芦苇荡深处,随后独自划船至岸边,为的就是迷惑敌人,保护同志们的安全。
此刻,面对搜查的命令,顾良才故作无奈地摇头:“老总,不是我不愿意,可这船漏水了,我正修着呢,实在下不得水。”特务冷笑一声,拔出短枪抵住他的胸口:“少废话!赶紧划船!”顾良才叹了口气,假装妥协道:“行吧,可要是船沉了,你们可别怪我。”
船缓缓驶向芦苇荡,顾良才一边撑篙,一边暗中拔掉了事先准备好的堵船洞木塞。起初,涌入的水被杂物遮挡,敌人并未察觉。但随着船身摇晃加剧,船舱里的水越积越多。突然,一名伪军惊叫起来:“不好!船进水了!”众人顿时乱作一团,有的用帽子舀水,有的趴在船边试图堵漏。顾良才趁机猛晃船身,几名日寇站立不稳,“扑通”几声栽进河里。混乱中,船彻底失去平衡,最终沉入水中。
日伪军们狼狈地爬上岸,浑身湿透,枪支也丢了大半。他们懊恼地咒骂着,却再无心搜查,悻悻离去。顾良才坐在岸边,假意哭嚎了几声,待确认敌人走远后,他迅速站起身,朝芦苇荡方向发出安全的暗号。
这场危机,在顾良才的机智周旋下终于化险为夷。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像他这样的无名英雄数不胜数。他们或许不曾留下姓名,却在历史的暗处默默守护着希望的火种。
后记
本文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谨以此文致敬那些隐没于岁月长河中的草根英雄。若想了解更多鲜为人知的革命故事,欢迎关注本系列后续内容。
参考资料:《金坛文史资料》,顾国察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