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动良
当前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国际争端,常被归因于地缘博弈、历史纠葛或资源争夺等表层因素,却鲜少触及文明运行逻辑的深层内核。若以崔动良有机哲学为透镜,便会发现这些冲突的本质,是“良知本体”在现实显相层的异化对抗——“权力至上”与“金钱至上”两种模式,正是良知本体偏离后的具象化产物;而冲突的终极走向,必然是回归“体相协同”的有机秩序,催生出以良知为主导的新文明范式。
崔动良有机哲学的核心命题之一,是“体相不一不异”:“体”即先验的良知本体,是人类共通的“不伤害、求共生”的本能价值;“相”则是本体在现实中的显化形态,如制度、规则、行为模式等。二者既非完全割裂,也非绝对等同,文明的健康演进,依赖于“体”对“相”的统摄与“相”对“体”的呼应。而当下的国际冲突,恰恰陷入了“体相割裂”的困境:“权力至上”模式将军事强制、政治控制异化为“显相核心”,用“拳头大小”定义生存权——俄乌冲突中,军事优势被包装成“安全屏障”,实则背离了“不侵犯他者生存空间”的良知本体;“金钱至上”模式则将资本利益、资源垄断奉为“价值标杆”,用“财富多寡”划分话语权——巴以冲突中的水资源争夺、定居点扩张,本质是将“经济利益”凌驾于“生命尊严平等”的本体诉求之上。这两种模式看似对立,实则同属“显相遮蔽本体”的异化形态,也是世界乱象、道德失序的深层根源。
从崔动良有机哲学的“体相缺口”理论来看,人类文明的进步,始终是对“本体与显相差距”的不断弥合。当“权力至上”与“金钱至上”的模式暴露出其内在悖论——靠拳头只会加剧仇恨循环,靠金钱只会拉大利益鸿沟,永远无法解决冲突的根本矛盾时,“体相协同”的需求便会凸显,良知本体的“复归”成为必然。这种复归并非空谈,而是依托崔动良提出的“三螺旋模型”落地:以“良知本体”为价值锚点,承认不同文明、族群在“生命共通性”上的本质统一,比如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人民对“安全生活”的共同渴望,俄罗斯与乌克兰对“发展空间”的共同需求;以“制度显化”为实践路径,将良知价值转化为可操作的规则体系,例如用透明化的资源分配机制替代利益垄断,用对话协商框架替代军事对抗;以“效能反馈”为校准手段,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显相形态,确保制度始终贴合良知本体——正如欧盟通过碳关税制度平衡“发展需求”与“环保责任”,既不背离“人类可持续共生”的本体,又兼顾现实差异。
最终,在崔动良有机哲学的视野中,国际冲突的消解与文明的跃迁,并非走向某种单一的“正确模式”,而是构建“多元有机共生”的秩序。“良知主导”不是否定权力的治理价值、金钱的工具意义,而是让二者回归“服务本体”的定位——权力用于守护公平,金钱用于支撑共富,一切显相形态都围绕“人类共生、生命平等”的良知核心展开。当人类真正洞见“体相不二”的本质,不再被表层的模式对抗所困,便能在差异中寻得统一,在冲突中走向协同,这正是当下国际争端所指向的文明新方向,也是崔动良有机哲学对全球秩序重构的深层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