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入蜀:暗流涌动的权力博弈
作者:握中悬璧,授权读史发布,更多文章请关注作者同名公号
在长期未能得到曹操重用后,郁郁不得志的张松被刘璋派往外地斡旋。这位心怀不满的谋士暗中与刘备建立了秘密联系,不仅成功说服刘璋邀请刘备率军入蜀,更将蜀中机密——包括山川地形、兵马部署、粮草储备等关键情报——悉数泄露给刘备。至此,益州的虚实已完全暴露在刘备眼前,为后来的军事行动埋下了伏笔。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率军顺利进入益州。在涪县举行的会盟仪式上,刘璋与刘备把酒言欢,双方将士连续欢宴近百日,场面看似其乐融融。然而在这表面的和谐之下,却有人心急如焚。张松作为叛变的主谋,深知夜长梦多的道理,暗中派法正催促刘备尽快行动。但刘备却表现得异常沉稳,迟迟不肯动手。
同样焦虑的还有庞统。此次入蜀,刘备只带了少量谋臣,其中以庞统最为出众。这位荆州名士早年就因才学闻名,性格高傲。当初刘备任命他为耒阳县令时,庞统因嫌官职太小而消极怠工,最终被免职。后经鲁肃和诸葛亮联名举荐,刘备亲自召见,被其才华所折服,立即擢升为治中从事,成为刘备最信任的谋士之一。
《三国志》记载,庞统在刘备心中的地位仅次于诸葛亮。两人同任军师中郎将,但各有所长:诸葛亮擅长内政,庞统则精于谋略。陈寿在《三国志》中将庞统比作曹操帐下的荀彧,可谓恰如其分。
当初张松、法正密谋引刘备入蜀时,正是庞统的一番话打消了刘备的顾虑:\"荆州历经战乱,人才凋零,北有曹操,东有孙权,难成鼎足之势。益州富庶,正是成就霸业之地。\"他特别指出:荆州已残破不堪,而益州可补此不足。当刘备以\"信义\"为由犹豫时,庞统劝道:\"乱世当用权变,春秋五霸皆行兼并之事。取益州后施仁政,再厚待刘璋,何损信义?\"这番说辞最终说服了刘备。
涪县会盟时,庞统敏锐地察觉到刘备再次动摇,立即献计:\"可乘宴会之机擒获刘璋,兵不血刃取益州。\"但刘备以\"初来乍到,恩信未立\"为由拒绝。与赤壁之战前拒绝攻打襄阳时不同,此时的刘备并非出于仁义,而是担心难以服众。这种心态转变,显示出他作为乱世枭雄的真实面目。
刘璋对刘备可谓仁至义尽:厚赠兵马粮草,待若上宾。但刘备的犹豫并非因为感恩,而是认为时机未到。事实上,刘备的\"仁义\"形象主要在中下层民众中有效。上层人物多对其保持警惕:《英雄记》载吕布部将称其\"反覆难养\";刘表虽表面礼遇却暗中防备;周瑜临终前更警告孙权\"刘备似养虎\"。这些评价都揭示了刘备的真实性格。
庞统的计策其实相当可行:刘璋统治益州近二十年,迟早会识破刘备;拖延只会增加风险。当时东州士人已离心离德(如法正、孟达),益州本土势力在刘璋被制后很可能屈服。刘备后来耗时三年才夺取益州,与其犹豫不决有很大关系。
涪县会盟后,刘璋返回成都,刘备北上讨伐张鲁。刘璋再次慷慨资助,但刘备驻军葭萌关后却按兵不动,专心收买人心。建安十七年冬,曹操南征孙权,刘备借机向刘璋索要更多兵马钱粮,引起刘璋怀疑。当张松写信质问刘备时,事情败露,被其兄张肃告发。刘璋处死张松,与刘备彻底决裂。
此时庞统献上三策:
上策:奇袭成都,速战速决;
中策:智取白水关,兼并其军再攻成都;
下策:退守白帝城,从长计议。
上策风险虽大但见效快;下策虽慢却可保全名声。可惜刘备选择了折中的中策,最终导致长达三年的益州争夺战。这一选择充分展现了刘备作为政治家的谨慎,也暴露了其在关键时刻缺乏魄力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