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大明王朝始终处于历史评价的两极分化之中。在笔者看来,明朝在国际关系方面展现出的开放与包容,是后来入主中原的满族统治者所难以企及的。当满清以少数民族身份入主中原时,那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态,恰似暴发户紧捂钱袋的做派,在对外交往中处处设防,与明朝的恢弘气度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深入探究明朝历代帝王,几乎每位君主都展现出某种近乎偏执的个性特征。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功臣的清洗堪称残酷,昔日并肩作战的战友几乎被屠戮殆尽,唯有手无缚鸡之力的刘伯温得以幸免;永乐帝朱棣穷兵黩武,不仅五次亲征漠北,更不惜对亲侄子建文帝赶尽杀绝,民间甚至传说郑和七下西洋的真实目的就是搜寻这位下落不明的皇帝;宣德皇帝沉迷斗蟋蟀的雅好;正统皇帝因宠信宦官王振而沦为瓦剌俘虏;景泰帝最终命丧兄长之手;成化帝与年长十七岁的万贵妃演绎着畸形的爱情;弘治帝对张皇后的专宠;正德帝将朝政视作儿戏;嘉靖帝醉心修道炼丹;万历帝疯狂聚敛财富;天启帝的木工手艺堪称一绝;即便是励精图治的崇祯帝,也因性格多疑、刚愎自用而错失挽救王朝的良机。
但若因此低估明朝帝王的智慧,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些君主实则深谙权术之道。表面上看明代宦官权势熏天,实则是帝王精心设计的政治把戏——借宦官之手铲除异己,若处置得当则归功于圣明,若引发非议便让宦官背负骂名。待宦官势力坐大,皇帝又可随时将其作为替罪羊处决。这套将\"帝王心术\"发挥到极致的统治艺术,堪称中国古代政治权谋的巅峰之作。
当下某些史学家埋首故纸堆,对满清遗留的史料进行片面解读,大肆吹捧清代帝王的勤政爱民。更有甚者,竟将\"满汉不通婚\"这种民族隔离政策美化为对汉人的优待,这种论调实在荒谬绝伦。历史不会忘记清军入关时的\"留发不留头\"政策,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惨剧至今仍在史册上泣血。正如香港电影中的经典台词:\"大家的底牌都不干净\",这句话精准揭示了封建王朝的本质。若要客观比较明清两代,不妨通过两个历史片段来管中窥豹。
史载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祖训,而明朝却屡有诛杀谏臣的记载。某日,刚直不阿的海瑞抱着必死之心,携棺材上殿进谏。嘉靖帝阅罢奏章勃然大怒,当即下令处斩。但得知海瑞已自备棺椁、视死如归时,这位暴戾的君主反而陷入进退维谷的窘境,最终只得悻悻作罢。反观清朝,在严格的等级制度下,汉臣孙之獬因不慎在摄政王多尔衮面前自称\"奴才\",便立即招致杀身之祸。这两个历史细节,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两个王朝截然不同的统治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