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深谙治国用人之道,为了笼络天下英才,他打破传统门第观念,唯才是举,不论出身贵贱。在他的麾下,贩夫走卒、市井之徒只要确有真才实学,都能获得重用。这种开放包容的用人政策,与项羽形成鲜明对比。
项羽的用人标准完全取决于个人好恶,他重用的都是自己的亲信故旧。像韩信这样曾受胯下之辱的寒门子弟,即便才华横溢,也难掩项羽心中的鄙夷之情。这种根深蒂固的偏见,让项羽对韩信的才能视而不见。在项羽军中,韩信只能担任执戟郎中这样微不足道的小官,负责站岗放哨。想要晋升简直难如登天!即便韩信继续追随项羽,他满腹的军事韬略也注定无处施展,更遑论有出头之日了。
韩信对项羽同样心存不满。在投奔刘邦后,他曾一针见血地剖析项羽的性格缺陷。他评价道:项羽发怒时声如雷霆,确实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威势。但为人处事却优柔寡断,不过是匹夫之勇。项羽平日待人接物看似温和有礼,见到伤兵会流泪分食,但在用人方面却极为吝啬。将士立下战功该封赏时,他常常把官印把玩到棱角磨平也舍不得赐予。这种妇人之仁,正是\"捡芝麻而失西瓜\"的典型表现。因此,在项羽麾下,除非成为其心腹,否则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也难以施展。
正是这种用人政策,导致天下英才纷纷转投刘邦帐下。韩信就是最生动的例证。出身楚国名门的项氏叔侄,根本看不上韩信这样声名狼藉的寒门子弟。韩信当年甘受胯下之辱,是因为在秦法森严的时代,他不愿为市井私斗断送前程。当项梁起兵反秦时,满怀壮志的韩信立即投军,却只获得低级军官的职位。在调查背景时,他\"胯下之辱\"的往事被翻出,更让崇尚勇武的项氏认定他是个懦夫。
即便他多次献上军事策略,也无人问津。项梁战死后,韩信在项羽军中蹉跎数年,始终不得重用。最终他选择逃离。以韩信直言敢谏的性格,若继续追随项羽,很可能因屡次进谏触怒项羽,落得个军棍处死的下场。
然而命运弄人,正是这个在项羽军中默默无闻的小军官,日后却成为汉军统帅,用十面埋伏之计终结了西楚霸王的性命。这段历史充分说明:一个领导者的胸襟气度,往往决定着整个集团的兴衰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