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再聊一桩在民间传得沸沸扬扬的事:爱动手的张飞。传说中,他的手下把关羽分肉的事捅到了张飞耳朵里,张飞一听就直冲到关羽摊前,没等人群散开,便在摊前把绿豆捣得粉碎,豆汁和碎豆落得到处都是。关羽只是冷冷地瞪着他,仿佛一盏不动声色的灯,问道:“你来这里,是不是来打架的?”他的语气平静得像秋风,却带着不容侵犯的压迫力。张飞这时候也毫不客气,直截了当地回应:“我打的就是你。”话音落下,二人便在喧闹的市场里扭打起来,木架、布帘被撞得咿呀作响,围观的人群惊呼连连,场面瞬间热烈起来。
那么,张飞真的是为了那几斤猪肉来找麻烦吗?其实并非如此。张飞冲上前来,像是要给自己一个说法的样子。如果他真是为了报仇,一开始就该规规矩矩地把肉卖完,谁把石磨挪开、井里的肉都要被分送,这样反而能把矛盾压住、把事挑干净。我们之前就说过,张家的家境并不拮据,他并非真的在意那几斤肉。这就揭示了一个要点:他并非因为物质上的斤两而动手,而是通过挑衅来测试对方的底线与反应。张飞这个人设本就粗鲁直率,不善于用甜言蜜语去营造和解的气氛,若要讲一套“理性对话”,对他来说成本太高、耗时太久。最直接、最省事的办法,便是先打一架,看看对方到底有几斤几两。至于关羽,如果张飞能用温和的口气对话,关羽真的会动手吗?恐怕不会。关羽根本不在乎市场上人们怎么看他是不是英雄,他自己也并不在乎张飞怎么看他。再加上关羽早年在家乡就有杀戮的经历,后来又在外漂泊多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根本不会主动与张飞动手,以免为自己招来麻烦。另外,关羽骨子里是个英雄好汉。传统认知中的英雄是有本事却不乱惹祸,遇事敢于迎难而上,但并非街头混混式的无事生非。于是,张飞此时选择先挑起事端,给对方一个明确的对抗机会。当关羽看到张飞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他的怒火才真正被点起来。英雄可以没有骄傲,但不能没骨气。被人当面欺负,便只好以一场对决来解气,动手就成了最直接的办法,空中流传的“多大点事”四个字,此刻在他们之间变成了现实。于是两人顺势打在一起。张飞这一步算是算到位,省去无谓的解释,直接试出关羽的底牌,让那些长期隐藏在市场里的真英雄也显出原形。不得不说,张飞有时确实颇有心机,知道在何时该出手、该如何取得最佳效果。
我们再看关羽。常说“不打不相识”,但若相识后再打,往往容易伤感情。对关羽和张飞这对兄弟来说,打架似乎是一种注定的过程。张飞的拳头早就痒痒,关羽的拳头其实也同样渴望一场较量。后来马超投奔刘备,关羽得知他与刘备并肩成就五虎上将,心中那股不服气再次涌起,甚至想从远处赶来一场,以见谁的拳头更硬。最终在诸葛亮的劝阻下,这样的冲动被克制住。按照练武之人的脾气,遇到一个对手,总是忍不住想打一场,晚打不如早打,打过之后兄弟之间的心结也就解开,彼此都心满意足。因此,关羽和张飞之间的这一次对决,显然是顺理成章、情理之中的结果。你怎么看这场“理所当然”的打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