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万安自古以来就是一片人杰地灵的土地,这里不仅是著名革命家、朱德总司令夫人康克清的故乡,还孕育了七位开国将军,如原空军政委王辉球、原炮兵司令员匡裕民、原装甲兵政委钟汉华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人物曾经在这里崛起,他就是曾洪易。此人年仅29岁便担任苏区省委书记,仕途一时风光无限。但解放后,他却因身份问题被中央下令处决,这段经历充满了曲折与复杂。
1949年7月,四野十五兵团在邓华、赖传珠的指挥下发起湘赣边战役,8月7日万安解放。此时,曾洪易作为一名“曾经的共产党员”,在当地拥有一定威望。他不仅被推举出来组织欢迎解放军的群众活动,还号召商人恢复营业,并积极参与各类会议。由于其红军老党员的身份以及家中尚有老母幼女待养,他自然而然希望能够恢复党籍,并重新获得政府安排的职位。
同年9月,万安县中小学开学,时任县长刘彦考虑到曾洪易的背景与才学,便让他到中学教书。原本这似乎是一桩皆大欢喜的安排,但正是这个举动,意外引发了更大的风波。因为此时中央正下令各地清查潜藏的叛徒,凡是与共产党历史有牵连的人,都会被逐级上报。最终,省政府确认曾洪易的真实身份,并直接将其押解至北京,等待中央处置。由此可见,他早年的地位非同一般,否则也不会引起如此重视。
曾洪易1905年出生于江西万安,毕业于南昌第一师范。1923年加入青年团,翌年入党,很快担任南昌地委的领导职务。1925年,他因领导声援“五卅运动”被学校开除。随后,他被派往苏联中山大学深造,这本身已说明组织对他的重视。1929年学成回国后,他先后出任团中央宣传部委员、《列宁青年》主编,1931年更以王明“中央代表”的身份进入赣东北苏区,推行“左”倾路线。1934年,他年仅29岁便担任福建省委书记,并以“中央代表”身份随抗日先遣队行动。短短几年,他从青年学生迅速成长为党的高级干部。
然而,命运的转折也在这一时期发生。面对国民党五次“围剿”的巨大压力,作为省委书记的曾洪易并未坚持到底,而是选择消极逃避,被撤职后失去组织信任。此后他在浙江短暂担任基层职务,但因无法适应艰苦环境,索性投奔国民党,彻底背离革命。他先是成为浙江省政府巡视员,俸禄优渥,地位甚至高过陈果夫。1936年,他正式加入国民党,这意味着他彻底放弃了早年信仰。
抗日战争爆发后,因熟悉俄语,他被国民党安排到航空委员会担任翻译,协助与苏联顾问交流。战争结束后,他带着在四川结识的妻子回到万安,先在中学教书,后因争取校长职位失败而转为务农。到了1949年解放前夕,他仍以往日资历在乡里博得尊崇,甚至吹嘘自己曾是共产党高层,与方志敏并肩战斗。这种言辞让人敬仰,却也为他埋下了祸根。
1950年2月,曾洪易被押往北京,中央公安部和军法处对其展开审理。核心问题在于两点:一是抗日先遣队失败责任;二是他后来投敌的性质。曾洪易辩解称,先遣队受中央直接领导,自己无权决策;而担任翻译工作时,也算为抗日做过贡献。但这些理由无法改变其叛变事实。1951年,他被判处死刑,虽未执行,最终仍因肺结核病逝于狱中,结束了波澜起伏的一生。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曾洪易原本前途无量,却因动摇与背叛,最终从省委书记堕落为国民党官员,再到解放后被清算的“叛徒”,命运的落差极其巨大,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