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皇帝庙号制度中,唐朝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点。唐朝之前,庙号的使用极为严格,除了少数割据政权的滥用,大多数情况下都遵循规矩。比如西汉十二位皇帝中,只有四位获得庙号,甚至像政绩不俗的汉景帝,也未能享有庙号。然而,自唐朝开始,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除了亡国之君,几乎人人都有庙号,庙号的“含金量”逐渐被稀释,进入了滥用阶段。
在所有庙号中,最具分量的无疑是“太祖”。“太祖”通常意味着一个王朝的真正开创者。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刘裕,生前曾希望自己能被追尊为“太祖”,甚至做了一些安排,但最终却因后代不够给力,只得了一个“高祖”的庙号。相比之下,历史上真正靠自身奋斗、白手起家的开国皇帝,比如西汉的刘邦与明朝的朱元璋,他们的庙号都理所当然地是“太祖”,足见此号的分量。排在“太祖”之后的,自然就是“高祖”,它通常象征的是王朝的另一类奠基性人物。
问题来了,庙号中“太祖”居首,“高祖”次之,那么第三位又该归谁呢?是像“太宗”这样二代开国功臣的庙号,还是其他带“祖”的庙号?在宋安之看来,第三把交椅应当属于“世祖”,而“太宗”只能位列其后。
“世祖”这个庙号有些特殊,它并不是赋予王朝最初的开创者,而是给那些在承继基础上开创新局面的皇帝。典型代表人物有东汉的刘秀、元世祖忽必烈和清世祖顺治帝。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人称“位面之子”。在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十四年后,他以西汉宗室的身份重新光复汉室,既有复兴的性质,又有开创的意义。忽必烈则是凭借蒙古帝国前四代大汗的基础,正式建立元朝,使其成为中原意义上的大一统王朝。而顺治帝福临则在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人的积累下,于明亡后率清军入关,从关外割据逐渐走向全中国的一统格局。
当然,顺治帝的“世祖”庙号争议不少。他年幼继位,朝政实际上由摄政王多尔衮掌控。多尔衮不仅主导入关,还决定全面夺取天下,先后击败张献忠、李自成,再攻灭南明多个政权,为清朝的大一统奠定格局。因此很多人认为,顺治帝更多是坐享其成。不过从庙号制度的角度讲,清朝确实是在他的在位时期完成了大一统的转变,称为“世祖”仍有一定合理性。反而像康熙帝的“圣祖”庙号,才真正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因为“圣祖”在唐宋时期是追封神人如老子、赵玄朗的专属称号,而康熙虽有功绩,却远不及“祖”的标准。
再来看“太宗”。“太宗”一般授予二代皇帝中表现最为杰出的人物,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明太宗朱棣(后改庙号成祖)、清太宗皇太极。二代皇帝往往肩负着继续完成开国未尽之业的使命,比如扫平割据、稳定政权,使国家避免像秦、隋那样“二世而亡”。他们的功绩不可小觑,但和“世祖”相比仍稍逊一筹。因为“世祖”往往代表着王朝质变的关键节点,不是恢复断代,就是由分裂走向统一。
综上所述,庙号的含金量排名大致可以这样理解:第一是“太祖”,第二是“高祖”,第三则应当是“世祖”,而“太宗”只能屈居其后,位列第四。这样的排序,不仅符合庙号设立的传统逻辑,也契合各位帝王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