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提到蒙古帝国,提到成吉思汗,第一印象往往是“能打”,因为他们确实征服了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区域。然而历史并非只靠勇猛就能完成征服,成吉思汗不仅善于作战,还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与思想家,他的军事智慧在世界历史中也堪称佼佼者。
我们知道,成吉思汗在完成统一蒙古的过程后,并没有立刻南下攻打中原,而是选择出师西征。很多人会疑惑:既然目标是更近的中原王朝,为什么要先向西呢?其实他有自己的考量与目的。统一后第一时间出兵西夏,表面看是对西夏的直接打击,但他在包围西夏都城之际突然退兵,这让人颇感疑惑。若换成其他任何一个帝王,或许会直接下令彻底灭掉西夏,但成吉思汗却审时度势,明白若仅仅攻下西夏而不善于治理,成效也会大打折扣。
从后来的发展看,成吉思汗并非没有理由放弃“速战速决”的念头。他很清楚,哪怕征服了西夏,治理一个亡命之地也并非易事;更重要的是,在对西夏的长时间交锋中,他发现原来最弱的西夏居然都具备相当的战斗力,若与宋、金这样的强敌相比,形势就更加复杂。中原的战争与蒙古草原的战争截然不同,蒙古大军在攻城战方面并不擅长,因此他把围攻西夏都城的过程视为练兵的机会,既不急着破城,也不放任对手轻易得手,而是让西夏为他完成某些战略性任务。
答案其实很简单:他不想立即动摇中原,而是要让金朝与西夏之间产生更深的矛盾与牵制。于是他借西夏之手催促两者对峙,蒙古并没有直接出兵对金,他把西夏推入对金的对抗漩涡中。西夏皇帝李安全虽是篡立之主,对金朝的轻视也让他对外关系变得脆弱,他因此成为了成吉思汗手中的一个棋子,因祸得福地造成了夏金之间长达十年的对峙与消耗,直至后来元朝才轻易灭亡两国。西夏的军事力量并非弱点,铁鹞子等名将名号在当时已广为人知,成吉思汗把西夏视作自己日后西征的资源库,为征战提供人力、物资与战备的基础。
在那个类似欧洲广阔平原的地形环境中,成吉思汗也逐渐意识到本军的短板:蒙古军以快速取胜见长,但在围城等长期攻防中往往不够耐心。因此,他开始借助西夏这支强劲的对手来学习攻城之法,同时也借此积累更丰富的战斗经验。等到他收复花刺子模后,便回师西夏,继续对西夏展开全面的征伐,最终完成对这一对手的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