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影像定格在清朝晚期,画面中的男子直立站定,手臂高高举起一把又长又宽的长刀,刀锋在昏黄灯光下闪出冷冽的寒光,整个人的气场像一柄刚被唤醒的利器。只要从刀身的轮廓与腰间佩挂的器具,就不难推断他是一名专门执行死刑的刽子手。这个职业在当时极为罕见,多半只能勉强糊口地维持生计。再加上人们对死亡与厄运的强烈迷信,许多人对于“刀下之事”心存畏惧,担心自己会成为下一位受害者,因而敬而远之,甚至避而不谈。
这张照片中的小女孩来自清朝家庭的一角,但她的表情却远离童年的天真。她的眼神显得成熟而冷静,嘴角微微抬起,仿佛在宣布自己早已懂得世间的分寸;坐姿也显得有些自我主张,一条腿轻轻翘起,另一条腿稳稳落地。她的态度让人捉摸不透,是并不愿意配合镜头,还是早已习惯如此表现,难以定论。尽管清代早期提倡女性避免露足以示端庄,但到了晚期,关于脚部的禁忌显然有所放松,公众场合的礼仪也逐渐宽松,穿着和姿态都显得更自由而克制。
这张照片所记录的是清朝宫女出宫采购日用品的情景,十分珍贵,因为类似场景在影视剧之外极少得以保留。她们身着庄重的侍袍,步伐端正,外出时的举止都透露出宫廷的教养与秩序。两位宫女个头相较于普通街行的人群都显得高出一截,这也体现了清宫对外形的某种挑选与规范。至于相貌,镜头所捕捉到的,更多是一种朴素而克制的美,平实而不张扬,像是隐藏在高贵身份背后的日常素颜。
这张影像记录的是清朝学子放学后的情景,孩童们的身姿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玲珑可爱。可惜如今他们早已离开人世,成了历史的一部分。然而从画面中不难看出,他们在 receiving 教育的氛围里成长为懂礼有度的小小学子:放学前对老师鞠躬致谢,随后将书本整齐收好、把笔盒安放好,排队走向校门外的路口。与今日的课堂礼仪相比,当时的学生在放学时向老师问候再见,仍是日常的仪式感,反映出当年的教育方式和社会风尚。
这最后一张照片令人心头一紧,画面中的妇女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身穿白布麻衣,坐在鸡公车上缓缓前往奔丧现场。她的脸上写满疲惫与悲痛,眉眼间似乎要夺走她最后一点力气,仿佛痛失了至亲之人,情绪难以自控。车厢内外的气息都被这场哀伤所笼罩,母亲的沉默比语言更具力量。周围的孩子年纪尚小,尚未完全理解眼前究竟发生了什么,只是在母亲悲痛的情绪中感受到了沉重的气氛,紧紧握住母亲的手,试图在这场丧事里寻得一丝安慰与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