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提及的情形,其实在历史的长河中屡见不鲜。皇帝往往被权臣紧紧箍在掌心,宫城中的耳目无孔不入,随时都可能收到风声。要找出一个可行的时机来刺杀对方,不仅需要胆量,更需要高超的谋略与精巧的技巧。被权臣挟持的皇帝,多半不是年纪太小,就是性格过于沉静怯懦,连保命的希望都显得奢侈,因此在日常处事中只能小心翼翼、深察脸色,试图从对方的每一个细微信号中读出活命的机会。
大多数被权臣控制的皇帝之所以难以一剑刺死权臣,原因其实可以归纳为三条。第一,权臣的护卫力量极其森严,贴身侍卫、禁军、甚至宦官的防护网如同铜墙铁壁,几乎没有任何突破的空间。第二,皇宫的内部结构和日常运转都被权臣紧密掌控,皇帝的每一个行动都可能被监视、被记录,哪怕是一时的试探也可能被对方提早知晓并化解。第三,权臣带来的压迫感和威势,经过多年积累,已经在朝野与宫廷里形成一股巨大的心理阴影,皇帝在长期打压之下往往心生退却,难以鼓起勇气去正面抗争。
也有不甘被要挟的皇帝愿意铤而走险,试图以突袭之举击杀权臣、夺回应有的权力。但是此类行动往往成败参半,成功的极少,失败的却屡见不鲜。历史上最著名的成功案例,其实是康熙帝的故事。他八岁登基,身处鳌拜等权臣的阴影之下,朝局看似岌岌可危,然而他之所以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并非偶然。康熙在位之初便深知以往刺杀权臣多半以失败告终的教训,因此在谋划上采取了更为周密的策略。他周密筹划、耐心等待,先是在宫中挑选了一些信任的孩子陪伴练习摔跤,以此削弱鳌拜的戒心与误判,然后在恰当的时机发动行动,一举将鳌拜制服,最终以威震朝野的姿态确立自己的统治。康熙的成功,更多源于他对历史经验的深刻理解,对一切可能导致失败的因素进行了前瞻性的规避与控制。
再看高贵乡公曹髦的事例。曹髦本应是一位天才少年,若不身处权力漩涡,或许会在绘画或经学领域达到惊人的高度。可是在齐王曹芳被废之后,他被引入宫中成为名义上的皇帝,然而权力却仍然牢牢掌握在司马家手中。曹髦因此心生不甘,敢于挺身而出,试图召集宫中奴仆与几位文臣,向司马府邸发动进攻,期望借一场血洗来扭转命运。但在行动的关键节点,贾充等人早已设下圈套,曹髦在途中遭遇阻截,双方交战之中他最终身亡,壮志未酬,留下的是一个因勇气而悲剧收场的历史教训。
此外,汉献帝与曹操、晋恭帝与刘裕、宋顺帝与萧道成等例子,也都说明了同一道道理:一旦皇帝落入权臣手中,想要翻身,往往如攀登险峻的高峰,几乎没有捷径可走。若不能在对的时间、以对的方式实现自救,皇权的更替与复兴往往只能成为历史的注脚,皇帝也就只能任凭命运的摆布,几乎不再有以一剑之力改变格局的机会。正因如此,历史中的宫廷斗争常常呈现出一种被动与等待的格局,翻身之路遥远而艰难,刺杀权臣的机会也显得极其稀少而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