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王朝初立之时,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的储位之争自武德七年便已显露端倪,到武德九年时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明眼人一看便知,这场兄弟相争,结局必然是一方陨落。李建成背后是根基深厚的关陇集团,势力主要集中在长安一带;而李世民则得到山东豪杰的拥护,根基在洛阳。朝中大多数大臣都倾向太子李建成,使得李世民显得势单力孤。为了摆脱困境,李世民曾向父皇李渊请求,愿意回到洛阳,以此减少与太子直接摩擦,避免兄弟兵戎相见。李渊最初同意了,但魏征提醒李建成:若让李世民回到洛阳,一旦他积蓄力量,将来你继位之时,恐怕根本压不住他。魏征将利害关系剖析后,李建成转告李渊,李渊权衡大局,最终改变主意,不准李世民离开。
不久之后,一桩颇为蹊跷的事情发生了。武德九年六月初一,李建成设宴请李世民,两兄弟席间推杯换盏,气氛看似融洽。饮酒过量后,李世民回府竟呕吐出数升鲜红之物。若单以“数升血”来理解,显然难以置信,因为失血数千毫升几乎必死无疑。更可能的是,他吐出的是掺杂血液的食物与酒水。次日,李世民上奏父皇,指控李建成在酒中下毒。李渊却宽慰他说,兄弟虽亲,饮酒仍要适量,不必逞强豪饮。他甚至打趣道:“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以后喝酒,浅尝辄止便可。”
后来李世民命房玄龄修史时,特意强调此事为李建成下毒。但当年李渊也曾质问过太子,李建成自然矢口否认,最终不了了之。虽然真相难以查明,但至少可以确认两点:一是李建成确曾宴请李世民饮酒,二是李世民确实因此大吐不止。
六月初三,太史令奏报称太白金星白日两度出现在长安上空,象征有人将要造反。李渊闻之,立即采取措施,调走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又令程咬金、尉迟恭随李元吉出征。当天傍晚,他紧急召见李世民,直言天象昭示其谋反之迹已然确凿。李世民并未慌乱,而是声称自己死不足惜,但指出太子李建成荒淫后宫,甚至与父皇的妃嫔牵连不清。此语一出,触及李渊心中旧痛,因隋炀帝杨广曾篡父之宠妃,最终夺取帝位。李渊一时动摇,未立即处决李世民,而是决定翌日让兄弟当庭对质。结果,第二天便爆发了震动史册的“玄武门之变”。
回头再看李建成与李世民饮酒一事,真相已较为清晰。首先,这场宴饮很可能是李渊授意安排的,并非兄弟情深自发聚会。其时双方已是势同水火,若无父皇旨意,李世民岂敢轻易赴宴?其次,既然酒局是在李渊默许下进行,李建成自然不敢贸然下毒,因为现场必有父皇的耳目监督。最后,李世民的呕吐与吐血应源于酒精过量引发胃部出血,而非下毒。李渊对此心知肚明,故选择冷处理,不再深究。
李渊本意是借兄弟饮酒缓和矛盾,避免出现如隋炀帝与太子杨勇那样的骨肉相残局面。然而两人已无法调和,既然如此,必有一人要被淘汰。按常理,储君李建成更受拥戴,脾性温和,而李世民则性格强烈,常给人以跋扈之感,若非背水一战,他本该是牺牲者。然而李世民在危局中反而置之死地而后生,凭借机谋与果断,最终翻盘,显示出非凡的才略。
由此看来,李世民吐血一事确有其事,但李建成下毒之说恐怕并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