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兵变,是指封建王朝内部为了争夺政权而发生的动乱。根据历史的不同,兵变有血腥冲突的,也有不流血的;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在三国时期,除了持续不断的战乱,宫廷内的权力斗争同样激烈,尤其是高平陵之变等重大事件,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还对三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衣带诏
“衣带诏”一词,指的是藏匿在衣带间的秘密诏书。公元196年,曹操迎接汉献帝迁都至许县后,逐渐控制了朝政。这让汉献帝感到愤怒与焦虑,特别是他意识到曹操日渐强盛,威胁到了他的权力。于是,汉献帝亲自用鲜血写下密诏,缝在自己的衣带里,秘密传给了忠于他的董承。董承接到密诏后,与种辑、吴硕、王子服、刘备等人密谋,计划在合适的时机刺杀曹操。然而,计划最终泄露。公元200年正月,董承等人被曹操发现并全部处死,刘备也在曹操的军事压力下遭到败北。此时,汉献帝虽然试图通过衣带诏反击曹操,最终却未能从曹操手中夺回大权,反而加速了曹操篡位的步伐,历史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二、吉本、耿纪、韦晃叛乱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发生了一场由太医令吉本、少府耿纪和司直韦晃等人策划的叛乱。这些人认为,只有推翻曹操的控制,才能拯救即将灭亡的汉室。他们趁着夜色发动攻击,袭击了许都(今河南许昌)丞相长史王必的府邸,甚至烧毁了王必的大门,并且射伤了王必的肩膀。虽然叛乱者人数不多,但他们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刺杀曹操及其核心支持者,挽救汉室的未来。可是,由于他们的力量远不及曹操一方,最终叛乱被王必和严匡等人平定。叛乱的领导者吉本等人被捉拿后,惨遭斩首。虽然这场叛乱未能成功,但它彰显了当时不少人的忠诚与抱负,试图扭转曹操的篡位局面。
三、高平陵之变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临终前托孤,幼帝曹芳继位,司马懿和曹爽分别负责辅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司马懿逐渐被曹爽排挤,转任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终于决定采取行动,趁曹爽陪同曹芳去高平陵祭扫的机会,发动兵变,控制了洛阳的政权。这个突如其来的政变,彻底改变了魏国的政治格局,自此,魏国的实际控制权掌握在司马氏家族手中,为之后的司马家族篡位打下了基础,史称“高平陵事件”。这一事件标志着曹魏王朝权力的重大转折。
四、嘉平之变
司马懿去世后,权力逐渐转移到了他的儿子司马师手中。嘉平六年(254年)二月,朝中中书令李丰和张皇后的父亲张缉联合策划了一场政变,打算废掉司马师,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然而,阴谋最终被揭露,李丰等人及其同谋纷纷遭到灭族的惩罚。尽管这一叛乱失败,但它也反映出当时朝廷内部矛盾的加剧和权力斗争的严重性。
同年秋,司马昭奉命出征姜维,曹芳则在平乐观视察兵马。在此期间,许允和一部分亲信密谋,在司马昭请辞时将其暗杀,借此讨伐司马师。然而,曹芳因过度惧怕未敢付诸实施,最终导致了事态的平息。几年后,司马师通过一系列手段废除了曹芳的皇帝之位,改立了曹髦,标志着司马氏对魏国的掌控愈加稳固。
五、曹髦被杀
嘉平六年(254年),司马师废除曹芳,扶持曹髦即位,年号正元。曹髦不仅拥有卓越的文才和武略,还崇尚少康治国理念。然而,他对司马氏家族篡夺政权的行为十分不满,并在甘露五年(260年)决定亲自出征讨伐司马昭。然而,在进攻过程中,曹髦被司马昭的亲信舍人成济所弑杀,年仅十九岁。曹髦的死标志着司马氏的权力进一步巩固,而曹魏政权也渐趋衰弱。曹髦被葬于洛阳西北,享受的只是王礼。
六、诸葛恪被杀
神凤元年(252年),孙权临终时,由于身体虚弱,他在孙峻的推荐下将诸葛恪任命为托孤大臣之首。孙亮即位后,诸葛恪逐步掌握了吴国的实际控制权。然而,孙亮的权力逐渐受到威胁,特别是来自于孙峻的压力。在建兴二年(253年)十月,孙峻联合孙亮,秘密将诸葛恪和他的支持者以赴宴之名引入宫中,趁机将其毒死,时年五十一岁。孙休继位后,除去了权臣孙綝,开始为诸葛恪平反,恢复了他的名誉。
七、孙綝废黜孙亮
建兴元年(252年),孙权的幼子孙亮即位为帝,尽管孙亮年幼且权力有限,孙綝却趁机掌握了吴国的大权。直到太平三年(258年),孙亮联合全公主密谋除掉孙綝,但这个计划不幸被泄露,孙綝最终被废除,改封为会稽王。永安三年(260年),孙綝被贬为侯官侯,并在前往封地的途中去世,结束了他在吴国的权力斗争。
八、孙休除掉孙綝
太平元年(256年),孙綝的从兄孙峻去世后,孙綝接替了他的职位,升任侍中兼武卫将军。掌握权力后,孙綝迅速清除异己,杀掉了反对他的重臣如大司马滕胤、骠骑将军吕据等人,并成功升任为大将军,封号永宁侯。这一系列的政治斗争最终为孙綝建立了稳固的统治基础,但也使得吴国内部的权力斗争日益加剧。
这些宫廷兵变虽然各自有不同的背景与结局,但它们无一不体现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权力更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