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群雄并起,英雄辈出,各路豪杰为了争夺天下使尽浑身解数,整个大地弥漫着英雄气概,历史的风云仍在风中翻涌。那一场场激烈的战斗,成为千古的传奇,然而最终刘备的集团并未成功脱颖而出,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惋惜与遗憾。
如果历史的结局发生了改变,假设刘备最终得到了天下,他是否还会如同过去那般秉持仁义之道,或是像许多历史上的开国帝王那样,一旦取得权力就实行“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冷酷手段呢?
如果刘备获得了天下,那么第一个将会被清除的,毫无疑问就是马超。诸葛亮早已洞察这一点,只是他一直没有点破。马超出身名门,是凉州的马腾之子,起初他曾是刘备的对手,双方曾为一方诸侯,马超自愿归降刘备后,刘备不仅给他封了平西将军,还赐予了侯位。然而,刘备心中始终怀疑马超的忠诚。因为马超曾背叛过自己的恩师,他的过去让刘备始终难以信任他。当年,马超为了给自己复仇,毅然选择与自己的义父联合对抗曹操,最终导致自己的父兄遭受曹操的屠戮,而他自己也因反叛曹操未能成功,最终投靠了张鲁,并且再次背叛了张鲁。
与马超有着相似经历的吕布,也是一个被刘备极度不信任的人。当吕布试图投降曹操时,刘备曾在曹操面前提醒道:“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由此可见,刘备对叛主之人的警惕性非常高。而马超,尽管拥有强大的军事才能,却在忠诚、孝道和道义上多次失败,刘备怎能放任这样的人继续留在身边呢?他可以在战场上为刘备出力,但一旦刘备得到了天下,这种不安定的因素必然要被清除,以避免成为后患。
尽管刘备与关羽、张飞结拜时的桃园誓言仍在耳边回响,但在建立了稳固的皇权之后,刘备的第一大顾虑便是关羽。关羽在刘备心中,既是最信任的部将,又是潜在的威胁。关羽忠诚、勇敢且智勇双全,但他身上的傲气也可能成为他致命的弱点。关羽一直视刘备为唯一的主公,甚至不肯轻易臣服于诸葛亮,这种骄傲虽然令他在战场上获得了无数荣耀,但也使得他对自己的权力产生了极大的自信。
关羽在战场上的英勇无需赘言——斩颜良、解白马之围,水淹七军,斩于禁、擒庞德,皆是赫赫战功。但他在荆州的治理也极为出色,六年中,荆州百姓安稳,军士勇猛,百姓爱戴他如父。如此一位既有军事能力,又有政治影响力,又深受百姓支持的重臣,刘备如何放心让他辅佐刘禅稳固皇权呢?对于一位帝王来说,纵使关羽忠诚不二,但其日益增强的个人影响力也可能成为其统治的威胁,因此,刘备若得天下,必定会选择除掉这颗隐患。
与关羽的情况不同,诸葛亮则是刘备集团的核心人物,刘备也曾亲口承认,自己与诸葛亮就如鱼与水一般不可分割。诸葛亮不仅智谋过人,更以其无私的奉献精神,助力刘备建立了蜀汉的基础。然而,一旦刘备成为了天下之主,他对诸葛亮的依赖也会逐渐转化为防备,因为对一位帝王而言,最可怕的并非敌人,而是最了解自己的人。
诸葛亮的能力远超关羽,不仅在军事上有深厚造诣,政治手腕也极为高明,几乎所有的文臣武将都对其佩服不已,百姓们更是视他为贤相。刘备虽然一直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但自从他在汉中称王开始,他就已经逐渐摆脱了这一口号,开始追求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渐渐地,刘备对诸葛亮产生了怀疑,在诸葛亮提出许多建议时,刘备越来越不再听从,而在夷陵之战后更是独断专行,最终导致了失败。诸葛亮曾深感失望,认为如果法正还在,刘备的过错或许能够被避免。
若刘备最终得到了天下,他与诸葛亮之间的矛盾只会加剧,甚至可能发展到无法调和的地步。刘备曾在临终时,将诸葛亮与曹丕相提并论,认为他才智过人,有着足以安邦定国的能力。虽然他口口声声称诸葛亮是辅佐刘禅的最佳人选,但这其中的深意已显露无遗。在刘备心中,诸葛亮的威胁不容忽视。因此,若他得以称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必定会在适当时机除去诸葛亮,甚至以“仁义”的方式来进行最后的决断。
刘备的命运,若真的逆转为获得天下,那么即便他依旧是那个一心求仁的帝王,最终却不得不以更加冷酷的手段,清除那些曾经为他效力却又潜在威胁的旧将。这些悲剧,也许才是三国历史最深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