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是中国明朝时期的一位航海家,他曾创造了七下西洋的壮举。
郑和在南洋各地访问时,船队所到之处宣德化而柔远人,“颁中华正朔,宣扬文教”,以礼待人,尊重各国的主权与当地风俗,公平地进行经济贸易,传播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医药方法,传播友谊,积德积善,深受南洋诸国人民敬佩。
因为郑和的友好和平之使,其入暹罗的故事在华人中代代相传。
人们把自己的善良愿望和丰富想象注入故事里,使故事不断完善,因此暹罗遗留了很多与郑和有关的传说。
这些传说和故事使郑和形象在华人及本土居民心中不断丰富乃至神化。
在今泰国农村尤其是水上市场沿岸人家依然可以看到“郑和缸”,相传是郑和到暹罗时教给当地居民烧制的。
每年九月十月左右洪水来袭,江河水位上涨,水味甜,人们多将水预此缸中,以备水咸时饮用,当地居民相信,使用这种缸储水水质清洌甘甜,饮用后不会生病。
又如暹罗之水浴,陈伦炯的《南洋记》记载说暹罗人生病以后,向郑和求药,郑和便将药投入溪水中,让人们在溪中水浴,结果令病人疫愈,“至今番、唐人尚以浴溪饶水为治病”。
又杨文琪在《暹罗杂记》一书中提到:“妇人分娩后,赤身卧板上,供火数日,口渴则饮冷盐水,虽盛暑亦然。”
当小孩子初生后,每日必浸入冷水中数次,直至面白唇青;妇人抱子睡时,必念催眠歌。
“叩其故,则曰:‘此皆三保公所教也’”,且不说他们的做法是否科学,只看他们所答就可以知道三宝公在他们心中的分量之重。
华侨移居暹罗以前,多长于温带地区,突然迁至酷热的暹罗,必有不适应之处,所以早晚必淋冷水,以减其热气。但其中偶有几人因为身体虚弱,冲凉过多,而导致多发疾病。
老华侨则曰:“华人淋水,乃三保公所教,必遵守勿违,你淋水不力,故有是病也。”
而琼州等地因为本身已处于热带,所以琼人到暹罗后可以很快适应当地的气候而淋水较少,或有人干脆不淋冷水,问其原因,也会说:“此三保公赦免之。谓:‘当日三保公到暹,曾教琼人不须淋水故也。’”
淋水不淋,本是随个人所愿,依个人情况,但在华侨们看来,这些事情都与三宝公有关,必须“遵守勿违”或“此三保公赦免之”,在他们的心中,三宝公已经是近似一位神灵了。
相传暹人过去吃的都是深山里开采的矿盐,因为这种盐缺碘,所以该国很多人甲状腺肿大。
郑和去后,帮助他们制造海盐,并且告诉他们盐水可以消火败毒,懂得这个常识之后,人们欣喜万分,无不感激郑和。
上述记载郑和传说之事,虽然其真实性和科学性都值得质疑,甚至与史籍记载矛盾,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郑和在东南亚地区影响之大,华人等对郑和崇拜之深,中医在泰国的盛行或便于此有关。
直到今天,如果你去泰国还可以看到多处三宝公庙,“三宝公”是东南亚人民对郑和的敬称,在那里,郑和是家喻户晓的神灵,不仅被华人所信奉,也受到本土居民的虔诚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