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维钧,这位民国时期杰出的外交家,因其在巴黎和会上发表的那句令人震撼的名言而广为人知:“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这句话不仅仅是对外发声的表现,更标志着近代中国外交代表首次在国际舞台上,为国家的主权进行有力的辩护,显示出他卓越的外交才华和深刻的历史洞察力。
然而,局势很快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由于日本的强硬立场,威胁若山东问题没有得到合理解决,他们将退出和谈,这迫使几个西方国家为了自身的战略利益,最终选择牺牲中国的合法权利。面对这种情况,时任中国代表团的外交总长陆征祥痛心疾首,悲愤交加地呼喊:“弱国无公义,弱国无外交!”这句话不仅道出了当时中国的无奈,更是对国弱无能现状的深刻反思。
“弱国无外交”这个观点,其实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曾在刘备与东吴的战争失利后,面对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言,忍不住泪下,坚定地表示:“臣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呼,弱国无外交也。”他表明了作为国君的辅佐者,必将竭尽全力,而国家的弱小就意味着无法在国际舞台上拥有话语权。
正是因为“弱国无外交”这个道理深入人心,外交的成败与否总是与国家的实力息息相关。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位出色的外交官——王玄策,活跃于盛唐时期。那时的唐朝无疑是世界的领头羊,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还是文化,都占据着世界的巅峰,吸引了许多国家主动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在那个时代,印度被称为天竺,天竺国王派遣使者前来唐朝交流,而作为响应,中国也派出了使者前往天竺。公元647年,王玄策带着三十名随从前往天竺,却不幸赶上了天竺国王去世、国家陷入混乱的局面。当时一个名叫阿罗那顺的大臣趁机篡位,竟派遣军队对使节团进行袭击,不仅劫掠了王玄策携带的礼物,还残忍地杀害了王玄策的三十名随从。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王玄策迅速逃往吐蕃,吐蕃当时是唐朝的藩属国。他在吐蕃发起檄文,成功招募了1200名吐蕃士兵和7000名泥婆罗骑兵。战斗中,王玄策亲自指挥,经过三天的激烈战斗,几乎将天竺的国土推向灭亡的边缘。他不仅俘获了篡位者阿罗那顺、其王妃及王子,还俘获了1.2万男女,以及超过两万头牛马,之后将这些俘虏送往长安献给唐太宗,因而被封为朝散大夫。从那时起,天竺每年都向唐朝定期进贡,以示臣服。
尽管王玄策在外交史上立下赫赫战功,然而他三度出使天竺的精彩经历却在历史上鲜有记载,亦鲜有人提及。这或许是因为《西游记》中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传奇故事过于璀璨闪耀,以至于王玄策在三天之内几乎令天竺灭国的辉煌战绩,被历史的洪流掩埋,鲜有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