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发动了五次北伐曹魏,其中几次战斗一度让人看到胜利的希望,尤其是第一次北伐。诸葛亮以精准的军事指挥,出其不意地进攻陇右三郡,姜维甚至选择投降蜀汉。战局一度大好,胜利仿佛触手可及。然而,随着马谡失守街亭,蜀军的战果瞬间化为乌有。马谡虽难逃其责,但从中不难看出诸葛亮也有三大失误。
首先,诸葛亮在用人上犯了一个严重错误,他过度依赖马谡。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曾提醒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刘备的这番话并非无的放矢,所谓“大用”,是指可以使用马谡,但不应超出他实际的能力范围。仔细回想,刘备这一预警对诸葛亮的忠告,恰恰反映了刘备对马谡能力的精准判断。诸葛亮虽才智过人,但把马谡的军事谋略天赋等同于主将之才,实属错误。马谡的才华虽广泛,擅长策略和应变,但他的思维偏向奇谋,善于应急而非打持久战。一方主将需具备全方位的综合素质,能在战略和战术上统筹全局,而不仅仅是依赖计策的巧妙。这一失误让原本顺利的北伐形势在街亭的失守后崩盘。
其次,诸葛亮在马谡失误后,做出了一个过于草率且悲剧性的决定——杀掉了马谡。街亭失守后,诸葛亮痛心疾首,下令斩杀马谡,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经典悲剧。然而,实事求是地看,马谡虽然犯错,但他并不该死。当时的蜀汉国力薄弱,人才更为稀缺,尤其是五虎上将英勇阵亡后,蜀汉正面临人才断层。此时,杀掉马谡,无异于自断一臂。即便军令不可违,但诸葛亮作为国君,是否可以适时宽容,留有余地呢?众人劝谏,表示可以宽恕马谡,让他有机会赎罪,然而诸葛亮坚持执行军令,这种机械式的执行显得过于死板,甚至有些教条。若一味坚守死规矩,而忽略了灵活应变与宽容,结果只会是逼迫自己陷入僵局。
再者,诸葛亮在斩马谡后,情感失控,悲从中来。面对全军,他竟当众痛哭。这一场哭泣,或许有其深层的情感动机,也许是对刘备的怀念,对马谡的惋惜。然而,这种过于感情化的举动,显然不适宜在军中展现。诸葛亮作为蜀汉的统帅,尤其是在如此关键时刻,应该以稳重、冷静为主,而非情感用事。士兵们在目睹了他这番哭泣后,或许感受到他的人性和柔情,但在军事领域,过多的情感暴露恰恰会削弱领导者的威信。特别是对于像魏延等将领而言,诸葛亮的痛哭更可能引发猜疑,他们未必会认为这是悲天悯人,反而可能认为这是“猫哭耗子”的假慈悲。军心动摇,士气低落,无疑是让原本就艰难的北伐形势更加复杂。
综上所述,诸葛亮在马谡的事件上犯了三个严重错误:错误地过度使用了马谡,错误地因为失误而斩杀了马谡,最后又错误地在众军面前流露过多感情,导致军心动摇。许多人会批评诸葛亮的这些错误,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个事实:即使是像他这样杰出的军事家,也会受到人性弱点的制约。正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宗宋祖等历史人物,他们也都难以避免人性上的桎梏。通过读史,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从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抵抗人性弱点的能力,这正是读史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