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的建设始于秦王政元年,也就是公元前247年,历时长达39年,耗费了72万劳工的辛勤劳动,才得以完工。这座陵墓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美的帝王陵寝,堪称古代建筑的瑰宝。
根据考古学家的推测,秦始皇陵墓室的底部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为19200平方米,几乎相当于48个标准篮球场的大小。这仅是陵墓的主体区域,尚未包括更为著名的兵马俑。尽管如此,秦始皇陵的规模依然令人惊叹。然而,正如这些伟大建筑所带来的震撼一样,围绕秦始皇陵的一系列谜团也随之浮现。
据历史记载,秦始皇最初曾计划使用4000名童男童女作为殉葬品,以陪伴自己进入地下。然而,丞相李斯的深思熟虑改变了这一决定。李斯认为,秦朝刚刚完成统一天下的壮举,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仍然存在。若强行征集如此大量的童男童女,将引发社会广泛的不满,甚至可能动摇整个国家的根基。于是,他劝说秦始皇放弃活人殉葬的想法,转而以陶俑代替,这才有了著名的兵马俑。
然而,在20世纪末的考古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却意外发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在一号坑和二号坑的现场,许多陶俑都被打破,四散陈列,有的失去了手臂,有的断裂成两半,甚至整个陶俑被摧毁得面目全非。不仅如此,现场还发现了火烧痕迹,许多烧焦的木材、芦苇和梁木都被大火烧成了灰烬,周围的泥土也呈现出被炙烤过的赤红色。显然,这片区域曾经遭受过一场猛烈的火灾。专家猜测,这或许是某种殉葬仪式,类似现代祭祀时焚烧纸钱的做法,目的是将一些物品“烧掉”,以便随死者一起进入阴间。由于仅部分陶俑被烧毁,而非全部,且下方覆盖着数十厘米厚的淤泥,专家推测这些火灾发生的时间很可能是在秦始皇死后几十年甚至百年以上。
更令人惊讶的是,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把被陶俑压弯的青铜剑。在发掘的过程中,当陶俑被移开后,这把青铜剑竟然奇迹般地恢复了原状,剑身笔直如新,完全没有一点弯曲的痕迹。这种现象令当时的专家大为惊讶,因为它类似现代的“形态记忆合金”,但这种技术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已经出现了。通过现代科技分析,这把青铜剑是由铜锌合金制成的,还含有微量的铝、铁、锌等多种金属元素,并且表面涂有一层镀铬膜,使得剑保持了“记忆形态”。这项技术直到近现代才被人类掌握,秦朝的冶金技术之高超,至今仍是个谜。
除了这些谜团,关于兵马俑的另一大悬疑是其朝向的问题。按照中国传统的观念,大人物的陵墓应该坐北朝南,然而秦始皇的陵墓以及陪葬的兵马俑却都坐西朝东。对此,一些学者认为,秦始皇将自己的陵墓和兵马俑面朝东方,可能是为了能在死后继续俯瞰自己亲手建立的伟大帝国,因为秦国位于中原的西方,而他征服的天下则主要在东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些陶俑和陵墓其实是为了秦始皇的祖母——宣太后而建。宣太后曾长时间把持秦国朝政,拥有巨大影响力。作为楚国人,她的魂魄也许需要面朝东边,回到故乡。
另一项有趣的发现是,兵马俑中出土的大多数武器都是青铜制品,而在秦始皇在位时,秦国的军队早已普遍装备了铁制兵器。有学者认为,若兵马俑真是秦始皇的陪葬品,按秦始皇的性格,他应该会选择更为先进的铁器,而非使用较为落后的青铜器。这也让一些学者断定,兵马俑更可能是为宣太后修建的陪葬品。
至于秦始皇陵墓的设计,其内部充满了巧妙的机关和防护装置,史书记载其地宫不仅还原了中国山川河流的布局,还用水银模拟了江河湖海,形成一片微缩的“天下”。秦始皇的棺椁则安置在一艘漂浮在水银江河上的龙舟中。而在墓地周围,水银含量异常高,这也成为盗墓者无法进入的主要障碍之一。除了深埋地下的地宫外,厚达100多米的封土以及充满毒性的水银,都让盗墓贼无法轻易得手。
历史上,确实有过一些人试图进入秦始皇陵,但至今没有人能够打开地宫。项羽就是其中之一。据史书记载,西楚霸王项羽在攻占咸阳后,曾亲自带领大军挖掘秦始皇的陵墓,最终打开了入口。然而,正当他准备深入时,一只金色的大雁突然飞出,引起了项羽的恐慌,他迅速命人封住了入口。这只金色大雁是否与秦始皇的宝藏有关,至今仍无确凿证据。
直到今天,秦始皇陵依然是世界上最神秘、最具吸引力的考古遗址之一。许多谜团仍未解开,而它背后的技术和文化价值,仍然值得我们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