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耻发生后,北宋王朝的命运如同暴风雨中的细叶,最终被彻底消灭,几乎所有的皇族成员都被俘虏,身陷敌手,唯独赵构这位皇族的逃脱者,凭借其微薄的力量,建立了南宋。尽管南宋依然称为宋,但后人将其称为南宋,以示与北宋的区别和历史的延续。
赵构及其统治团队并不愿意将国家的重心放在北伐上,亦不想与金国的关系激化,寻求和解的态度在他的执政方针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即使是在赵构之后,南宋的经济逐渐复苏,形成了一定的实力,虽然未能达到北宋时期的辉煌,但至少稳固了自己的政权。在此背景下,宋孝宗虽曾试图北伐,但结果不甚理想;接着宋宁宗也进行过北伐,结果却是失败得十分惨烈,军队损失惨重,民心生怨,显得更加狼狈。
尽管南宋北伐的尝试没有成功,但好在国内保持了稳定的局面,因而政权得以持久地延续。从南明的历史看,时光来到1644年,李自成冲进北京,导致明朝崇祯皇帝在绝望中选择自尽,而这一事件也开启了南明的历史篇章,各路藩王纷纷崛起,试图在这个动荡的年代中占有一席之地。
南明同样有过北伐的尝试,但那更像是一出荒诞的闹剧,迅速的失败让人倍感震惊,难以置信的结果不仅打击了士气,也无形中令广大民众对朝政产生了质疑。那么,为什么被迫迁往南方的南宋与南明,两者都在北伐中遭遇失败,无法收复失地呢?
从政治上分析,南宋和南明的统治者对北伐的决心似乎并不强烈。若真能收复失地,何乐而不为?然而,现实却是这些统治者缺乏执行力与决心。赵构作为南宋的开国皇帝,亲历北宋灭亡的悲剧,然而他却是最为反对北伐的皇帝之一。一方面,他畏惧岳飞所倡导的“迎回徽、钦二帝”的口号,觉得这并不利于政权的稳定;另一方面,他更是对充满敌意的金国抱以深深的恐惧,认为若坚持进行北伐,后果不堪设想。
另外一些统治者,则满足于已有的安逸生活,缺乏进取心与领导能力。这些皇帝或多或少都表现出了庸碌无能的特征,甚至连稍微减少享乐的念头都难以实现。与此同时,从军事力量来看,南宋和南明在面对敌军时的勇气与决心显得相对不足。虽然南宋经济富裕,财政状况也尚可,但军队的开支同样庞大,国家虽不至于为粮草问题发愁,但以重文轻武的政策为根基,其影响深远,最终在战争中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再次挑战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