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元年(221),刘备终于在漂泊了半生后,在成都武担山南脚的一个偏僻小山村中登基称帝,正式建立了蜀汉政权。这一天标志着他实现了孩提时代曾经豪言壮志的梦想——“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并最终成为了皇帝。然而,刘备的心态并没有因此而自满,他并没有选择安于享乐,或是整日沉浸在权力的巅峰,而是迅速做出决定,准备对付曾经背叛并害死关羽的东吴。对于曹丕夺取汉献帝的帝位,他并未急于行动,而是将重兵调向了东吴。
刘备此时的举动果然不负所望。次年春,刘备任命黄权为镇北将军,命令他统领江北水军,防备可能从北方突袭的曹魏,同时自己亲自率领大军进攻东吴。可是,七月时,东吴大都督陆逊在夷陵一战中取得了意外的大胜,蜀汉的冯习、张南等一众将领悉数战死。而刘备也因伤病困扰,身体一度急剧恶化,最终在永安撤军后感染重病,途经白帝城时病逝。至于黄权,因撤退的路线被东吴军队封锁,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最终选择投降曹魏,并得到了曹丕的重用,后来更是升任车骑将军。
黄权出生于东汉末年的巴西郡阆中县(今四川省阆中市),年轻时曾在郡内担任小吏,凭借其出众的才能被刘璋征召为主簿。建安十六年(211),当刘备开始入蜀之时,张松曾以曹操未礼待刘备为由,劝说刘璋迎接刘备进入四川。黄权因忠于刘璋的主公之职,强烈反对这一建议,认为若让刘备进入蜀中,不但不能按照惯常的礼遇来接待他,还可能在未来带来不可预见的政治冲突。然而,刘璋并未听从黄权的忠告,反而将他调任广汉县的县长。
此后,刘备果然与刘璋反目,迅速举兵进攻成都,诸葛亮、张飞等也自荆州出发,沿江而上,迅速平定益州的各郡县。黄权坚持在广汉坚守,直到刘璋投降后才顺势归顺刘备。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后,任命黄权为偏将军。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占据汉中后,黄权向刘备建议:若失去汉中,等同于蜀地的生死攸关,绝不能掉以轻心。于是刘备任命黄权为护军,指派他前往巴中迎接张鲁,打算与其合作争夺汉中。但在黄权到达之前,张鲁已投降曹操,并扬言:“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
尽管失去了张鲁的支持,刘备依然发动了汉中之战。在长达两年的激烈战斗中,刘备的军队在法正的谋略和黄忠的勇武下取得了胜利,斩杀了曹魏名将夏侯渊,并成功攻占汉中。尽管在这场战斗中,法正和黄忠功不可没,但《三国志》明确指出:“破杜濩、朴胡,杀夏侯渊,据汉中,皆权本谋也。”可见,黄权在这场胜利中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自立为汉中王,黄权被封为治中从事。两年后,刘备向东吴发起进攻,然而在行动中,黄权因被东吴军队拦截,无法顺利返回成都,最终选择投降曹魏。刘备得知黄权背叛后,原本打算按律法惩处其家人,但他却坚决阻止,直言道:“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
曹魏方面,对于黄权的归降无疑是欣喜若狂。黄权不仅拥有相当的才干,还能够成为蜀汉降臣的典型,吸引更多东吴和蜀汉的大臣前来归附。曹丕很快任命黄权为镇南将军,并封为育阳侯。
黄初四年(223),当刘备去世的消息传来,曹魏的臣子们纷纷为此庆祝,但黄权却始终保持沉默。曹丕看到他始终镇定自若,便故意派出多名使者急召黄权入宫。此时黄权的下属纷纷感到恐慌,担心曹丕将要对黄权不利,但黄权依旧冷静从容,表现出非凡的胆略。
后来,黄权被任命为益州刺史,深受司马懿的敬重。司马懿甚至对黄权的存在感到忧虑,并曾在书信中写道:“蜀中有卿辈几人?”可以看出,司马懿非常重视黄权的才能和影响力。最终,黄权被封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成为魏国的重臣。并且,《晋书》还特别提到,黄权的“开府之名,起于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