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震动魏国的高平陵之变,成功罢黜了当时权势滔天的大将军曹爽。不久之后,司马懿以曹爽谋反为由,诛杀了曹爽及其党羽。然而,在这场夺权剧变中,曹爽虽然失去了对魏国都城洛阳的控制权,但他依然手握天子曹芳。作为大将军,曹爽名义上依旧拥有掌控全国兵力的权力,这使得他具备了像曹操当年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优势。那么,问题来了,面对如此有利的局面,曹爽为何在司马懿叛乱时选择了投降呢?
一
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曹爽周围已经有忠臣劝告他效仿曹操的做法,集结大军反抗司马懿。其中,担任大司农的桓范就是提出这一建议的关键人物。桓范带着大司农印来到曹爽面前,希望能说服他将天子曹芳和自己的亲信一起带到许昌,借用皇帝的名号来召集天下将士前来支援,与司马懿展开对抗。桓范甚至承诺,将大司农印绶交给曹爽,保证粮草充足,不会断绝后勤支持。然而,曹爽并没有听从这一策略,而是迟迟没有做出决断。一晚过后,他心生退意,最终决定放弃抵抗,选择投降司马懿,认为只要顺从司马懿,自己就能保住财富与家族荣华,继续过着安逸奢华的生活。桓范看到这一幕后悲痛欲绝,他痛斥曹爽的无能:“曹子丹(曹真)英勇一生,他的儿子们竟然如此愚蠢!哪曾想到,今日全是因为你们的愚昧,才导致我家族的灭亡!”这一切无疑揭示了曹爽投降的第一个原因:他过于贪图个人享乐,缺乏勇气与决断。
二
司马懿深知曹爽的弱点,他对曹爽的心态了如指掌。为了彻底打击曹爽的抵抗意图,司马懿派遣了侍中许允、尚书陈泰和曹爽的亲信尹大目等人,前来劝说曹爽交出权力。司马懿承诺,只要曹爽交出兵权,便可以保住爵位,继续享有荣华富贵。这一承诺的背后,不仅有司马懿的巧妙计谋,更利用了曹爽内心的疑虑和缺乏信心。曹爽并非完全愚蠢,他心里明白自己的局势已经非常艰难。曹爽之所以选择信任司马懿的承诺,还与司马懿所提到的洛水有关。洛水在当时被认为具有神圣的地位,洛神的传说深入人心。在《洛神赋》中,曹植对洛神的描写深刻而动人,洛水神圣的象征意义让许多魏国人民和官员坚信,洛神会保佑他们的未来。对于曹爽而言,他不仅听信司马懿的保证,还潜意识里信赖洛神的庇护。因此,曹爽的投降并非全因司马懿的威胁,而是他对神秘力量的依赖。
三
除了个人的心理因素外,曹爽的投降还与他在实际局势中的脆弱地位密切相关。虽然曹爽名义上掌握天子和兵权,但他却未能将这些权力稳固地掌控在手中。洛阳城作为魏国的都城,已然落入司马懿的控制之下,而曹爽的家眷和亲信们也都在司马懿的掌控中。如果曹爽选择坚持反抗,他的家族和亲信随时可能成为司马懿的筹码,被用来威胁他。即便曹爽能够舍弃自己的家族,他也无法确定自己的部下是否愿意为他拼死抵抗。一旦司马懿得知曹爽内部的不和或软弱,曹爽的性命也未必能得到保障。
四
曹爽虽然是曹魏名将曹真的长子,出身于名门将门,但他在军事指挥方面远不如司马懿。曹爽缺乏战场经验,也没有领导大军作战的天赋。比如在公元244年,曹爽曾试图征伐蜀汉,调集了十多万大军。然而,由于蜀汉大将军费祎的坚守,曹爽未能攻破蜀汉防线。尽管参军杨伟和夏侯玄建议撤军,但曹爽依然坚持前进,结果不仅未能取得战功,反而损失惨重,撤军时被费祎阻击,魏军死伤惨重,后勤补给几乎断绝,这一战使得曹爽失去了大量士气和声誉,甚至在关中等地留下了许多怨声载道。此战过后,曹爽的军事能力被质疑,他在士兵中的威望大幅下降,这也加剧了他对抗司马懿的信心不足。
五
最后,曹爽在伐蜀的惨败之后,曹魏的军队士气严重低迷,许多将士对他心生怨言。这不仅影响了他自身的信心,也进一步削弱了他抵抗司马懿的勇气和决心。在这场内忧外患的局势下,曹爽选择了放弃抵抗,将兵权交给司马懿。通过这一举动,他不仅保全了自己和家族的生命,也避免了彻底的失败。
曹爽的投降,背后是复杂的权力博弈、个人性格与军事失败的交织结果,最终使他选择了屈服于司马懿的压力,从而换取了相对安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