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帝颁布了退位诏书,宣告了延续了两百多年历史的满清王朝的彻底灭亡。这个历史时刻标志着清朝的结束,然而随着政权的崩塌,围绕这一事件所引发的争议并没有随着政权的灭亡而平息。尽管政权顺利交接,但许多历史学者和爱好者不禁对“百万大军”提出疑问:如果当时的清朝统治者选择带领这些军队退守关外,是否有可能重现元朝末期顺帝的情形,重建一个“北清”政权?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隆裕太后做出让宣统帝退位的决定,并非像许多人所想的那样是深谋远虑的权谋,而更多是出于无奈。清朝的领导者们清楚地知道,所谓的“百万大军”,实际上不过是一个虚幻的泡影,是一种表面上的威慑而已。
清朝晚期的军队结构极其复杂,既有由汉人组成的地方团练和新军,又有传统的满洲八旗军。八旗军曾是清朝的核心军事力量,是清王朝入关立下赫赫战功的关键力量,被誉为“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其战力强大,曾是清朝政权的稳定基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八旗军逐渐走向腐化,战斗力大幅度下降。在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时,八旗军的威力已经不复当年,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依赖的绿营军,后者逐渐成为清朝的主要战斗力量。
但绿营的辉煌同样是短暂的。从乾隆帝后期起,绿营的军队也开始衰败,战斗力下降严重。特别是在平定白莲教起义和捻军之乱时,绿营军的表现可谓惨不忍睹,失去了原本应有的战斗力。此时,清朝不得不依赖地方力量,鼓励各省自发组织乡勇,其中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清朝晚期的骨干力量。
然而,随着汉人将领逐渐掌握军权,清朝的政权却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尽管越来越依赖这些汉人将领的军事力量,清朝的统治者们始终保持着警惕与不信任。尽管八旗军和绿营军已然无力执行任务,但这些过时的军事力量依旧保留着名义上的存在,且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发展到七八十万人。这些人马,正是所谓的“百万大军”的主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这“百万大军”中,唯一具备真正战斗力的是新军。新军按西方模式训练,装备精良,实力强大,迅速成为晚清最具战斗力的军队之一。尽管如此,新军的开支庞大,清政府因财政窘迫无法持续支持,导致各省地方督抚几乎完全控制了新军的管理。北洋新军和南方的湖北新军便是这一局面的代表,它们实际上已经成为地方势力的私人武装。
清政府很快意识到,尽管这些新军名义上属于中央,但它们的控制权早已不在朝廷手中。北洋新军早已被袁世凯控制,而湖北新军则落入张之洞亲信张彪和黎元洪手中。袁世凯明确支持宣统帝逊位,他绝不愿意支持清朝与革命军作对;而湖北新军则在武昌起义后成为了革命军的主力。如此一来,尽管清朝声称拥有百万大军,但面对外部的挑战,这些军队已经不再具备实质性战斗力,重建“北清”的梦几乎是无法实现的。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清朝无法掌控自己的军队,是否可以让宣统帝退往关外,形成流亡政府,至少比王朝彻底灭亡要好。可是,这一设想并不实际。东北的外部环境并不支持清朝统治者的复辟梦。1910年,东北爆发了严重的鼠疫,黑龙江、吉林一带疫情蔓延,哈尔滨每日有近200人死于鼠疫,整个城市一片恐慌。更糟糕的是,疫情随着铁路传播,蔓延至河北、山东,甚至波及到俄罗斯南部,许多家庭失去了所有亲人,巡警调查过程中也未能幸免。
鼠疫直到1911年3月才被控制,但东北的死亡阴霾依然笼罩着这片土地。如果清朝皇室在1912年选择迁回东北,岂不是置身于鼠疫的重灾区,甚至可能因此丧命?因此,退守关外对于清朝来说,不仅是一个不切实际的选择,更是一个极其危险的决定。
除此之外,清朝在东北的民族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从咸丰年间起,东北吸引了大量的汉族移民,这些移民主要来自山东和辽宁沿海地区。随着这些汉族移民的增多,东北的民族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随着革命运动的兴起,东北也成为了革命的重要战场。东北的革命力量日益壮大,清朝的统治者再也无法幻想着依靠退守关外重建政权。
面对鼠疫的威胁,革命的硝烟以及日益严峻的局势,清朝统治者显然再也没有退守关外的现实可能。相比之下,清朝皇室选择留在北京,至少可以得到民国政府的优待待遇,生活没有过度困窘。对于清朝皇室来说,这或许是一个相对较为温和的结局。
上一篇:光绪为何不杀掉慈禧独自掌权?
下一篇:大清国倒塌,殉丧者有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