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皇帝的孩子,很多人往往会想象他们过着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清朝的皇子们的童年生活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轻松,反而是异常艰难。与普通百姓家的孩子相比,他们的日常充满了缺乏和压抑,甚至连一顿饱饭都是一种奢望。
光绪皇帝便是一个例子,他是由慈禧太后抚养长大的。小时候,他常常吃不饱,饿得眼前发黑。许多次,他偷跑到太监的房间里,抓起太监的食物就开始狂奔,一边吃一边逃走,吓得那些太监从此再也不敢让他轻易找到食物。满清的皇子们的成长充满了困苦,甚至连在一个温饱的环境中生活,都是一种奢求。
末代皇帝溥仪在他的自传中提到,他从未享受过一次真正的饱餐。小时候,连一只小虾都要分成三顿来吃,几乎饿死。在一次宫外进贡丰盛食物的日子里,年幼的溥仪因饥饿难忍,毫不犹豫地抢了几个包子塞进嘴里。太监们见状,急得不知所措,嘴里不停地喊着:“完了!完了!皇上吃撑了!”于是,他们迅速将溥仪的胳膊提起,狠命地蹲在地上,整整半个小时,差点将他弄得窒息。许多人可能会想,吃几个包子而已,至于这么严重吗?但事实上,对于这些满族的皇子来说,食物就是极为珍贵的存在。满族自入关前以肉食为主,孩子们常常积食,而入关后,虽然饮食习惯发生了变化,但仍然有严格的规矩:皇子只能吃七分饱。
康熙皇帝曾说过:“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乾隆皇帝也曾提出类似的教诲:“事繁心不乱,食少病无侵。”这些话的背后,是清朝的饮食文化与教育理念。宫中的太医和太监们也时常提醒孩子们要节食,尤其是幼儿,但他们并未明确告诉他们节食的标准,这使得皇子们普遍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甚至有些人连喂鱼的馒头都能忍不住偷吃。
除了饥饿,皇子们的成长还面临着与母亲分离的痛苦。清朝规定,皇子出生后不能由母亲抚养,而是由奶妈照顾。皇子与母亲的见面机会极其有限,通常只有在重大节日时才能远远地见一面。这样的安排,使得这些皇子从小便感受到孤独与冷落。
更为严酷的是,皇子们的教育极其繁重。自六岁起,他们就必须开始学习,顺治帝在五岁时便开始接受读书教育。与现代孩子的学习生活截然不同,清朝的皇子们每天早上四点便要起床,前往上书房复习前一天的功课,而真正的老师要到七点才会到达。也就是说,他们比老师早起两个小时进行自主学习,早晨的寒冷与孤寂,让这些孩子的生活显得异常艰难。
康熙帝回忆说,从六岁到十二岁,他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一年只有五天的假期,包括自己的生日、元旦、端午和中秋,甚至连除夕都要在书房待命。除了必修的四书五经外,皇子们还要学习诸如理政、军事、文史、书法、绘画等众多课程。从早上四点到下午三点半,他们几乎没有时间休息,全天的学习任务繁重而紧张。即使下午三点半以后,他们并未完全解放,而是继续进行骑马射箭等体能训练,直到天黑才得以回家。
更严苛的是,皇帝每天都会巡视上书房,亲自检查皇子们的学习情况。若有学业上疏忽或作业出错,皇子们会受到严格惩罚。若有犯错,甚至会被罚站、抄书多遍,惩罚的力度堪比军队纪律。如果被发现上课走神或与老师顶嘴,皇子们还会遭到体罚,太监们会用教鞭打他们的手心,或用力拧他们的脸颊,这些都是为了让皇子们铭记,哪怕是皇子,也要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
除了繁重的学业,皇子们还必须“上班”。他们要穿上朝服,早早去旁听皇帝的早朝。有些年幼的皇子个头小,甚至无法迈过乾清宫的门槛,只能被太监抱着过去。这种艰苦的成长环境,让清朝的皇子们的童年充满了压力和痛苦。
正如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困难一样,清朝皇子的成长也充满了种种难以言说的痛苦。无论是出身平民家庭还是皇族,生活中的艰辛与困苦都是不可避免的,这才是生活的真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