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朝以来,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独特的现象:许多文人步入仕途后,都希望能够获得“文正”的谥号。这个谥号的规格极高,皇帝对其十分看重,通常不会轻易追赠给已故的大臣。在宋朝,历史上仅有9位大臣被追赠此谥号。你知道其中的几位吗?
一、李昉
李昉是北宋初年的一位重要宰相和文学家。北宋建立后,李昉担任了中书舍人、给事中等职务,并且在宋太宗时期担任了参知政事、同平章事等高职。他主张与契丹和睦相处,力求通过和平手段结束战争,改善民生,最终以特进和司空的身份辞去职务。李昉在996年去世,享年72岁,朝廷追赠他为司徒,并赐予了“文正”谥号。李昉为人宽厚,处事低调,虽无显赫的名声,但在文学上成就斐然,尤其擅长效仿白居易的诗风,成为“白体诗”的代表之一。他参与编撰了《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等重要书籍,留下了五十卷的文集,尽管这些作品如今已多已佚失。
二、范仲淹
相比于李昉,范仲淹的名声要显赫得多。他是宋朝初年的杰出政治家、文学家,尤其在宋夏战争期间,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时,提出了“屯田久守”的策略,稳固了西北边疆,并推动了宋朝与夏国的和平谈判。回到朝廷后,他发起了“庆历新政”,意图进行一系列政治改革,但由于遭遇巨大阻力,改革最终未能实现。范仲淹因而请求辞职,先后担任了邠州、邓州、杭州等地的地方官职,最终于1052年去世,享年64岁。宋仁宗深感痛惜,亲自撰写了碑文,称他为“褒贤之碑”。范仲淹被追赠为太师、中书令、尚书令和魏国公,并获得了“文正”的谥号,历代帝王庙和孔庙都有他的祀奉。
三、司马光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历史学家和政治家,他与范仲淹一样,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作为史学大家,司马光在朝廷中历任多个重要职务,尤其在反对王安石变法时,表现得极为坚决,这导致他在神宗时期离开了朝廷,长达十五年的时间里,他专心编写了影响深远的《资治通鉴》。司马光的历史才能和他在政治上的远见,令他获得了后世的高度评价。1086年,他去世,享年约75岁,朝廷追赠他为太师、温国公,并追赠“文正”的谥号。
四、王旦
王旦是北宋初期的名臣,兵部侍郎王祜的儿子。他在1006年担任宰相,并参与修撰了《两朝国史》。王旦的为人沉稳、深思熟虑,擅长识人用人,并且力劝宋真宗依照祖先的治国法度行事,避免轻易改变。他在位期间对国家政务有着显著贡献,掌权长达十八年,担任宰相长达十二年。由于长期的病痛,王旦最终在1017年去世,享年61岁。朝廷追赠他为太师、尚书令、魏国公,并赐予“文正”谥号。
五、王曾
王曾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宰相和诗人。年轻时,他孤苦无依,但他凭借自己的才华,最终成为了宰相。他曾劝谏宋真宗停止造天书和修建过于奢华的宫殿。后在宋仁宗即位后,王曾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并且逐步逐权臣丁谓,力求稳定朝政。然而,由于与蔡京等权臣的矛盾,王曾最后被贬为青州知州。1038年,他去世,享年61岁。朝廷追赠他为侍中,并赐予“文正”谥号。
六、蔡卞
蔡卞是北宋晚期的权臣蔡京的亲弟弟。不同于蔡京的贪婪与权力欲,蔡卞则为人正直,且早年便与王安石结为亲家,并从王安石的改革中获得了深厚的影响力。他在宋哲宗时期,协助修成了《神宗实录》,并促进了绍圣绍述的完成。蔡卞最终于1117年去世,享年70岁。朝廷追赠他为“文正”。
七、黄中庸
黄中庸在学术上非常勤奋,尤其在宋神宗时期,他多次在科举中取得优异成绩,并成为进士及第。后来,他协助司马光参与了《资治通鉴》的撰写,并且被召入朝担任太常卿,负责朝廷的礼仪和典章制度。然而,由于与权臣蔡京的矛盾,黄中庸最终被贬职。1110年,他去世,朝廷追赠他为侍中,并授予“文正”谥号。
八、郑居中
郑居中是北宋时期的宰相,也是宰相王珪的女婿。他的政途从起居舍人开始,一步步升迁,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包括和州知州、颍州知州等。最终,他累升为少师和太宰等职。1123年,郑居中去世,享年65岁。朝廷为他追赠太师,并赐予“文正”谥号。
九、蔡沈
蔡沈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政治人物。他在官场上表现出了极高的智慧与能力,历任多个重要职务,并在当时的政治风云中占据重要位置。他的功绩和忠诚也获得了后人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