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正值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中的三大方面军进行了重组,最终改编为八路军的115师、129师和120师。在这一过程中,担任师长的将领们之前都是方面军的统帅,地位显赫。然而,历史的变迁使得这些肩负重任的指挥官们面临着职位调整的巨变。
在八年抗战期间,蒋介石为了遏制我军的壮大,施加了严苛的限制,规定八路军的编制不得超过四个师。这一政策无疑加大了我军在改编之初所面临的压力,导致许多原本在红军中担任重要职务的将领,其职位在转为八路军后被迫降级。例如,曾经担任红军师长的指挥官,转身后只得成为八路军的团长。因此,能够在1937年依然担任八路军师长的将领,无疑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的野战军司令员,亦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方面军总指挥,地位显得尤为特殊。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八路军的115师正副师长分别是十大元帅之一的林彪与聂荣臻,129师的正副师长则是刘伯承与徐向前,而120师则由贺龙与萧克担任。虽然从军衔和名号来看,这六位将领的职位差异不大,但在解放战争时期,他们的职务却大相径庭。林彪成了东北野战军的司令员,聂荣臻则负责华北军区野战军的指挥,刘伯承负责中原野战军,徐向前则担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任第一兵团的指挥。贺龙则在西北战场上负责后勤保障,成为彭德怀的得力助手,而萧克则注重军事教育,转向华北地区后方工作。
从他们的职责分工来看,这六位将领的地位显然有着天壤之别,这直接反映在1955年授衔的结果上。野战军司令员级别的将领中,均获得了元帅的称号。虽然贺龙并非直接指挥野战军,但他在南昌起义中引领革命的开端,这份卓越贡献使得他在元帅中位列第五。徐向前虽然是副司令员,但他无疑是红四方面军的精神象征,并在解放战争中成功指挥六万大军消灭了阎锡山的军事力量。而在后方工作的萧克,自然在战功方面略显逊色,但他在1949年全军改编时担任第四野战军的参谋长,参与了华中及华南地区的解放进程。
军功的显著性无疑对最后的授衔产生了直接影响,包括建国后所担任的职务。在历史的长河中,八路军的六位正副师长中,只有萧克拥有上将的军衔,其他五位均乃元帅。军衔的高低直接关联到担任的职位,刘伯承负责我国的军事教育工作,创办南京军事学院,然而其实际担任的职位并不算很高。萧克在1958年受到牵连,因此职位也未能更上一层楼。贺龙则在那个特殊时期,尽管正直无私,但也未能逃脱不公的待遇。
在建国之后,林彪、徐向前与聂荣臻等人所担任的职务极为关键。林彪于1959年成为我国的第二任国防部长,并且其地位达到了正国级。值得一提的是,在开国的十大元帅中,只有林彪、朱德和叶剑英三位为正国级的干部。徐向前则在建国后担任首任总参谋长,此外于1978年至1981年期间再度担任国防部长,指挥了对越边界自卫反击战,结果斐然。聂荣臻在建国初期负责参谋部的日常工作,后为国防科技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尤其是在“两弹一星”工程方面,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