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打中国已经很吃力了,为何日本还要打美国,这不是自取灭亡吗?
创始人
2025-09-30 11:31:37
0

《——【·前言·】——》

很多人看到这段历史都会觉得奇怪,日本在中国战场上已经深陷泥潭,每天都在烧钱烧人,国内资源越来越紧张,老百姓的日子也不好过。

这种情况下,居然还敢去招惹美国,看起来确实像是在自取灭亡。可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

当时的日本政府和军部到底在想什么?他们真的是糊涂了,还是背后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苦衷?

钱袋子空了,国家信誉也没了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日本的财政状况就像是开了个“大窟窿”。

原本还算充裕的黄金储备从413吨一下子掉到了25吨,这个数字看起来就让人心慌。

结城丰太郎这个日本银行的大掌柜,天天愁得睡不着觉,跑到军部那里哭穷,说照这个烧钱的速度,明年的军费都拿不出来了。

更要命的是,日本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也彻底砸了。

1938年的时候,德国那些做生意的商人发现日本政府开的期票根本就是废纸一张,要不到钱,气得直跳脚。

英美的商人也不是傻子,看到这种情况,立马改了规矩,跟日本人做买卖必须要现金,不收任何形式的欠条。

这对日本来说简直是致命打击。打仗需要大量的原材料,钢铁、石油、橡胶这些东西日本本土根本就没有,全靠进口。

现在人家要现金,可日本的现金又不够,这不是要把人逼死吗?当时的日本政府就像是一个欠了一屁股债的赌徒,已经没有退路了。

华北沦陷区的情况更是雪上加霜。

原本指望占领的地区能够自给自足,减轻本土的负担,结果1939年华北就爆发了严重的粮荒。

这些地方不但帮不上忙,反而成了拖累,需要日本本土不断地往里面砸钱砸粮食。

南洋的诱惑

面对国内越来越糟糕的经济形势,日本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南洋。那里有丰富的石油、橡胶、锡矿,简直就是日本梦寐以求的宝库。

1939年2月,日本悄悄占领了海南岛,这个动作立马引起了英美两国的高度警觉。

海南岛的战略位置太重要了,控制了这里就等于卡住了南海的咽喉,对整个东南亚的贸易航线都能产生巨大影响。

美国人一看就知道日本的真实意图,这哪里是什么单纯的军事行动,分明是要向南扩张,抢夺东南亚的资源。

罗斯福政府的反应很快,7月份就宣布废除《日美通商航海条约》,这相当于给日美贸易关系判了死刑。

美国人的意思很明确:你想要资源可以,但是别指望从我们这里得到任何支持。

日本国内的"南进"呼声也越来越高。

军部那些鹰派人物天天在那里鼓动,说什么"大东亚共荣圈",实际上就是想把整个东南亚都纳入日本的势力范围。

这些人的逻辑很简单:与其在中国战场上消耗,不如直接去抢夺南洋的资源,一劳永逸地解决资源问题。

轴心同盟和禁运大棒

1940年对日本来说是关键的一年。

3月份,美国向中国提供了2000万美元的滇锡借款,这笔钱虽然不算太多,但是传递出来的信号很明确:美国坚定地站在中国这边,不会让日本轻易得逞。

面对美国的敌意,日本选择了抱德国的大腿。9月份,日本与德国、意大利签署了三国同盟条约,正式加入了轴心国阵营。

这个决定在当时看起来挺明智的,德国在欧洲战场上势如破竹,法国投降,英国岌岌可危,看起来轴心国很快就能统治世界。

趁着法国无暇东顾,日本军队开进了法属印度支那,也就是现在的越南地区。

这一步棋走得很精明,既得到了战略位置,又获得了丰富的资源,看起来一举两得。

可是美国人的反击来得比预想的要猛烈得多。

罗斯福政府立马宣布对日本实施石油和钢铁禁运,这两样东西对日本来说简直是命根子。

石油是战争机器的血液,没有石油,飞机坦克军舰全都得趴窝;钢铁是工业的骨架,没有钢铁就造不出武器弹药。

更狠的是,美国还冻结了日本在海外的全部资产。

这一招直接把日本逼到了绝路上,本来就缺钱的日本政府,现在连海外的那点存款都动不了了。

最后的谈判和内阁分歧

1941年春,日本和美国开始了最后的谈判。这个所谓的"日美谅解方案",实际上是日本的一次豪赌。

近卫文麿虽然平时挺强硬的,但是面对可能的日美战争,心里也没底。他知道一旦开战,胜负难料,搞不好就是亡国灭种的结果。

谈判的核心问题很简单:美国要求日本从中国撤军,而日本坚决不同意。双方就像是两个顽固的孩子,谁也不肯让步。

美国国务卿赫尔的态度很强硬,反复强调日本必须无条件撤出中国,否则免谈。

日本内阁内部也是吵翻了天。

外务大臣松冈洋右是个亲德派,坚决反对向美国妥协,认为应该跟德国站在一起对抗英美。近卫文麿虽然想要和平解决,但是面对军部的压力也是左右为难。

最有意思的是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的态度变化。这个人一开始是坚决反对对美开战的,他太清楚日美之间的实力差距了。

美国的工业产能是日本的好几倍,真打起来日本根本没有胜算。可是随着谈判的破裂,连他也开始考虑战争的可能性。

到了10月16日,近卫文麿实在承受不住压力,选择了辞职。这个决定等于是把烫手山芋扔给了别人。

东条英机接任首相后,态度就完全不同了。

这个陆军出身的强硬派一上台就表示,如果外交途径解决不了问题,那就只能用武力来解决。

破釜沉舟的最后选择

12月1日的“御前会议”成了日本命运的转折点。会议室里坐着的都是日本的头面人物,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凝重。

摆在他们面前的选择很简单:要么向美国投降,接受屈辱的条件;要么孤注一掷,用战争来打开僵局。

东条英机的逻辑很直接:反正迟早要死,不如拼一把。

他认为日本已经被逼到了绝路上,美国的禁运政策等于是想要慢慢饿死日本。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抢夺东南亚的资源,至少还有一线生机。

山本五十六虽然心里不愿意,但是也不得不为可能的战争做准备。

他设计的偷袭珍珠港计划,目标很明确:趁美国人没有防备,一举摧毁太平洋舰队的主力,为占领东南亚争取时间。

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的飞机群悄悄接近了珍珠港,这一刻,不仅改变了太平洋的格局,也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历史。

次日,罗斯福在国会发表演说,称这一天将成为“美国永远的耻辱日”。紧接着,国会投票通过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由此全面打响。

日本的计算很简单:美国人打仗需要时间来准备,而日本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差,快速占领东南亚的资源产地。

只要能够控制石油和橡胶的供应,日本就能够支撑下去,甚至有可能迫使美国谈判。

这个计划听起来不错,但是现实比想象的要残酷得多。

美国的战争动员能力远远超出了日本人的预期,而占领容易守住难的道理,日本人很快就体会到了!

随着美国的参战,二战战局发生了根本性转折,轴心国的优势逐渐丧失,而美国这部庞大的战争机器全力启动,无疑为日本的最终覆灭按下了加速键!

《——【·结语·】——》

回过头来看,日本偷袭珍珠港确实像是自取灭亡,可是站在当时的角度,这个选择又显得那么无奈。

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面对强大敌人的经济封锁,除了拼命一搏,似乎也没有别的出路。历史告诉我们,绝望中的选择往往是最危险的选择!

信息来源:
1. 《日本帝国的衰亡》- 约翰·托兰著
2. 《太平洋战争》- 萨宾·伊恩尼斯著
3. 《日本近代史》- 坂本太郎著
4. 日本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编《太平洋战争史》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指尖皆可创 非遗传艺记——指尖... 2025年11月15日上午,通辽市图书馆内暖意融融、创意满溢,“指尖皆可创 非遗传艺记——指尖陶艺活...
新书《货币新局》出版 注:2025年10月,《货币新局:国际金融格局重塑与人民币新机遇》一书在中信出版集团出版。这本书的缘...
原创 历... 伊默尔王朝的崛起 伊默尔家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0世纪初的德国,当时他们定居在今天的赫塞尔省一带。...
当艺术遇见全运,“艺创全运”新... 11月15日下午,广州迎来了一场艺术与体育交相辉映的文艺盛会,“艺创全运”新大众文艺优秀作品展在广州...
美国大使给中方发来通牒,要求交... 最近,美国驻希腊大使吉尔福伊尔公然要求中国“交出”比雷埃夫斯港的控制权,这一荒谬的要求不仅让人哑口无...
第十五届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在黄...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新安徽风起,皖韵映华章。11月15日晚,第十五届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在黄山...
陈英已任重庆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据微信公众号“重庆发布”消息,11月16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成果新闻发布会,...
茶叶如何“拼”和“评”?在这场... “豁然开朗,收获巨大!”11月16日下午16时,贵州农业职业学院为期两天的茶叶技术培训结束,得到名师...
世间再无饿了吗,京尚智能健康煲... “饿了吗?”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这个日常疑问,在京尚智能健康煲面前彻底失去了意义。这款将千年陶瓷工...
原创 俄... 地理天堑固,历史根脉深 俄罗斯军事专家伊戈尔·科罗特琴科早年干情报出身,后来掌舵《国家防御》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