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兵马俑坑下边儿还有啥?至今仍是谜,考古专家为什么不继续挖?
创始人
2025-09-30 11:03:59
0

陕西的兵马俑自古就名声在外,走遍天下的游客多半都会提着好奇心前往,想要亲眼感受那股气势澎湃的地下军阵。出土的兵马俑形态各异,神情、服饰、战阵布局都被精细地记录下来,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但在这些铸塑的兵马俑周围,仍环绕着尚未被挖掘出的土墙与若隐若现的空地。于是人们不禁会问:为何考古学家不继续向下挖掘,去揭示隐藏在下层的秘密呢?

毕竟这里已经发现了如此多的兵马俑,地下很可能还埋藏着更多文物与线索;若再向下挖,或许能够揭开更多关于秦始皇陵墓的秘密,这对研究秦朝历史无疑有着深远的意义。要想理解背后的原因,必须先了解考古工作是如何开展的,以及“到底要挖到多深”才算完成一次考古任务。

在通常的考古发掘中,目标往往是把古墓挖掘到“生土层”为止。生土层指的是原始的、未曾被人类翻动过的土壤,一旦挖到这一层,后续工作就可以认定已经把古墓的外部结构清理完毕,下方通常不再有新的文物出现,因此这一步也常被视为对古墓彻底清理的标志。

一般而言,古墓之间往往存在叠置关系。最上层的多为年代较近的新墓,而底层则往往是年代更久远的遗址,因此考古学家在作业时往往采取自上而下的挖掘方式,直到达到生土层后才停止蹲点的工作。然而,兵马俑所在的遗址当前还远未挖到生土层,地下结构和层次比简单的叠置要复杂得多。

实际上,这种发掘方式也是考古学界早期阶段的通用做法。那时的目标更多是“尽可能多地发掘出文物,送到博物馆”以满足收藏与研究的需求。然而进入近现代,发掘古墓的理念与目的都发生了变化:如今的考古工作更强调对遗址的保护,尽量减少对现场的干预与破坏。

因此,当年在发掘兵马俑时所采用的正是这种“半发掘”或“不完全发掘”的模式。正是因为采用了这种谨慎的做法,兵马俑才未被一次性地、全部曝露在外,更保留了原貌的细节与现场的氛围,让后来的游客和研究者能够以更贴近真实的方式去感受和理解这支千年古代军队的风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指尖皆可创 非遗传艺记——指尖... 2025年11月15日上午,通辽市图书馆内暖意融融、创意满溢,“指尖皆可创 非遗传艺记——指尖陶艺活...
新书《货币新局》出版 注:2025年10月,《货币新局:国际金融格局重塑与人民币新机遇》一书在中信出版集团出版。这本书的缘...
原创 历... 伊默尔王朝的崛起 伊默尔家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0世纪初的德国,当时他们定居在今天的赫塞尔省一带。...
当艺术遇见全运,“艺创全运”新... 11月15日下午,广州迎来了一场艺术与体育交相辉映的文艺盛会,“艺创全运”新大众文艺优秀作品展在广州...
美国大使给中方发来通牒,要求交... 最近,美国驻希腊大使吉尔福伊尔公然要求中国“交出”比雷埃夫斯港的控制权,这一荒谬的要求不仅让人哑口无...
第十五届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在黄...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新安徽风起,皖韵映华章。11月15日晚,第十五届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在黄山...
陈英已任重庆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据微信公众号“重庆发布”消息,11月16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成果新闻发布会,...
茶叶如何“拼”和“评”?在这场... “豁然开朗,收获巨大!”11月16日下午16时,贵州农业职业学院为期两天的茶叶技术培训结束,得到名师...
世间再无饿了吗,京尚智能健康煲... “饿了吗?”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这个日常疑问,在京尚智能健康煲面前彻底失去了意义。这款将千年陶瓷工...
原创 俄... 地理天堑固,历史根脉深 俄罗斯军事专家伊戈尔·科罗特琴科早年干情报出身,后来掌舵《国家防御》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