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容道这一情节,绝对是《三国演义》中最经典的桥段之一,哪怕是没有读过这部名著的人,听到这个名字也会感到熟悉。创作这个片段的用意有两个:第一,是为了彰显诸葛亮非凡的智慧;第二,是为了突显关羽身上的忠义精神。话说回来,关羽真的可能会在关键时刻不顾旧情、对曹操出手吗?答案似乎是相当有可能的。
根据《三国演义》的叙述,关羽认为自己与曹操之间的恩怨已经了结。在斩杀了颜良、诛灭了文丑之后,他坚信自己和曹操的恩情债务已然清楚。在这种情境下,关羽对待曹操的态度,简而言之,就是他可以选择多说几句话或少说几句,这样的决定不再是情感上的犹豫,而是理智的考量。 如果我们转向史书《三国志》,情况似乎对关羽更加不利。值得注意的是,在关羽参与攻打吕布的战役过程中,他的心中对秦宜禄的妻子产生了别样的情愫,最终也因此招来了意外的麻烦。曹操利用这个机会顺势将归心似箭的关羽的计划打乱。对于关羽来说,情感与文化价值深重的“夺妻之恨”和“杀父之仇”,无疑是让他心如铁石、血海深仇的决斗理由,如此深重的仇恨岂能轻易抹去? 另一方面,关羽对曹操的复仇情绪愈发浓烈。回想一下,许田围猎那次,刘备劝告他不要杀曹操,结果反让关羽心头感到不快,甚至对刘备表示过失望和不满。这次对关羽来说无疑是绝佳的报仇时机,他为何会轻易放过曹操呢? 虽然以上两点或许对关羽的英雄形象有所损害,但无疑也可以为他对曹操的袭击找出理由,从而引出一个让人思考的问题:此时曹操还有逃脱的可能吗?一般情况下,面对逃兵或溃兵,最佳的策略是在后方进行追杀。而在华容道的这一节点,赵云与张飞却按照诸葛亮的严密部署,选择了不去迎头痛击,只将曹操驱逐出去。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关羽则是亲自带着五百名精锐的校刀手,截断了曹操的退路。关羽作为一名大将,带领着身经百战的士兵,牢牢把握主动权。而曹操则在此时身处于可怜的境地,他所率领的士兵不过三百人,且在极度疲惫的状态下。表面上看,只要关羽坚决不放过曹操,后者必定难逃此劫,但再想一想,为什么对待溃兵时,战斗者通常选择从后追击而不是正面迎击? 有一句古训曰:“死无再生,穷鼠啮狸。”这意味着当老鼠被狸猫逼入绝境时,它无路可退,必会拼命反击,往往能够成功逃生。在这场看似不平衡的对抗中,曹操虽然势单力薄,却拥有张辽、徐晃、文聘、毛玠、张郃、李典、许褚这八位威猛的将领,而关羽的身边除了自己,仅仅有那五百名校刀手。尽管有战术上的优势,但双方势力的差距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悬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