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几乎没有哪个朝代曾设立过“五星将”的评选,然而在虚构与戏剧交织的演义小说中,这一角色却被频繁提及,并成为了众人热议的焦点,尤其是在描述三国时期的叱诧风云时,“五虎将”的名号别具一格,吸引了无数读者的关注和讨论,并引发了广泛的思考与争辩。
关于“五虎将”的评选,实际上是小说作者们的想象构思,与此同时,读者们也乐于接受这样的设定,因为它丰富了故事的情节,也增加了讨论的热度。例如,在罗贯中的原著及其后来的《三国演义》中,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等五位将领被并称为五虎上将,然而这样的说法显然与历史不符,这五位名将并非同一层级,如何能放在一起比较呢?同样,《水浒传》中的“马军五虎将”说法,亦是模仿了《三国演义》的模式,尽管都是同一个作者所作,但后五十回早已非施耐庵的真实笔记,而是罗贯中重新完成的,让人不得不感叹其中的文风与思想区别之大。
蜀汉作为一个小国,在生存尚且艰难的情况下,刘备又怎能闲暇无事地挑选五虎将呢?即便是当时实力最强的曹魏,也未曾设立此种评选。这并不是因为曹操手下缺乏人才,而是恰恰因为曹操对于这样的做法颇感不屑。对于当时复杂的形势来说,选择几位将领作为“五虎”的名号,反而会带来更多的矛盾与争斗,聪明的统治者是绝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的。
回想当年香港乐坛推出的“四大天王”,亦引起了众多质疑之声。人们并不是质疑这四位歌手的才华,而是觉得这样的评选会对那些没有被选上的优秀歌手造成不公正的压力,四大天王凭借这一风头,夺走了大量资源,导致同一时代其他歌手的生存机会大幅减少,形成了一种资源的垄断,显然对于港乐的发展是弊大于利的。
同样地,假如曹操确实要在其众多武将中选出五虎上将,必然会对其他武将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这对内部团结不利。因此曹操就始终没有这方面的考虑。事实上,曹操手下的武将中,能够独立掌握兵权的,大多数都是魏国的宗亲,如曹仁、夏侯渊等,而那些外族的名将,尽管如张辽、许褚等颇具实力,但依然只能担当辅佐的角色,难以获得独立指挥的机会,张郃更是在夏侯渊阵亡后,才获得了统领军队的资格。
在格式严格的选拔中,曹仁和夏侯渊等无疑是最有资格的“五虎候选人”,仅有他们能够在外长期独立指挥,不受魏王的直接控制,其他人却不能与之平起平坐,因为他们之间的地位与背景并不对等。这种情况下,哪能轻易将他们一并列举在同一框架下?
从曹操的角度来看,若将几位武将过度炒作为“五虎”,不仅不利于内部的团结,还可能让人觉得他偏心于某些人,这样的做法显然是得不偿失的。而刘备更是不可能为了迎合求关注的风潮而对五虎将做出公开的评选。实际上,刘备手下的武将,除却关羽勉强撑得场面外,其他几位几乎没有足够的实力,这也是刘备屡次战败的核心原因之一。如果五虎将真如演义所描绘的那般神奇,刘备为何会遇到如此困境,最终被困于汉中呢?
从历史的另一端来看,刘邦手下拥有韩信等名将,才能够开辟更为广阔的局面。而刘备若缺少这样的骁勇之士,自然会走向失败的深渊。如果刘备心血来潮选择五虎将,结果只会给蜀汉带来更多的负担,甚至沦为众人的笑柄,这种选择无论如何都不会有实际意义。
这就如同国足队伍中所设定的五虎将名号,尽管能选出几位颇具实力的球员,但若在国际赛场上不能取得成绩,反而会成为外界嘲讽的对象。那么这样的选择又有哪些意义呢?总的来说,蜀国的“五虎上将”是否值得被称道,依然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考量的不仅是其历史地位,更是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