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洪武二十五年四月,朱元璋在朝堂之上先是忍不住泪流满面,随后却大发雷霆,贬斥了一位敢于顶撞他的官员。这位官员名叫刘三吾,虽然他因直言不讳让朱元璋深感不悦,但他的提议却使朱元璋产生了极大的启发。朱元璋原本打算将刘三吾降职至庶人,但考虑到他已经年逾八十,便心生怜悯,只将他从翰林学士降职为国子监博士。此举也显现了朱元璋内心的一丝温情。
刘三吾的背景同样充满传奇色彩。他原是湖南茶陵的一名学者,兄弟三人均才高八斗。长兄刘耕孙与次兄刘焘孙曾在元朝为官,但均在农民起义中惨遭杀害,唯有刘三吾幸存下来,他为了避祸远逃至广西,并改名为刘三吾。直到元朝灭亡,朱元璋建立明朝之时,刘三吾已经56岁,他选择了归隐乡野,教书育人。洪武十八年,随着朱元璋召集各地举荐人才,湖广地区的官员推荐了年事已高的刘三吾,虽然他已经73岁,但依然才思敏捷,最后在朱元璋的青睐下,破格成为翰林学士。
然而,洪武二十五年,明朝发生了一件举国震惊的事情——太子朱标突然去世。朱标是朱元璋最为器重的太子,他的去世使得朱元璋深感震惊与失落。随着太子朱标的死亡,朱元璋不得不面临如何选定新太子的问题。由于各位王子都蠢蠢欲动,朱元璋知道,若不尽快确立新太子,可能会引发内乱,危及国家根基。
在这一关键时刻,朱元璋召集了大臣们在东角门商议选定新太子的事宜。尽管朱元璋心中已有了人选——就是英武的燕王朱棣,但他仍然希望从众臣中获得支持。然而,面对这一敏感话题,许多大臣都选择沉默,因为他们担心一旦表态,便会得罪其他王子。
就在此时,年迈的刘三吾站了出来。他当时以其饱经风霜的智慧,劝说道:“皇孙年纪尚轻,且品行端正,足以继承大统,皇上无须再为继承人忧虑。”刘三吾的这番话,立刻让朱元璋如梦初醒。刘三吾提到的“皇孙”正是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虽然朱允炆并非朱标的亲生子,但他的品德端正、孝顺,这使得他成为了一个理想的继承人选。
朱元璋听后顿时停下了哭泣,心中的痛楚似乎得到了些许安慰。然而,这一提议也让朱元璋十分矛盾。刘三吾虽然提出了一个理想的选择,但却无意中违背了朱元璋原本倾向于立朱棣为继承人的想法,因此,尽管刘三吾的建议从长远来看有益国家稳定,但他依然因为“忤旨”而被贬职。
有学者认为,朱元璋之所以贬刘三吾,并非单纯因为刘三吾违背了他的意愿,而是考虑到刘三吾敢于直言,提出立朱允炆为太子,直接得罪了当时的秦王、晋王和燕王等有权势的王子们。朱元璋因此通过贬职来保护刘三吾,以免他受到其他王子派系的报复。
尽管被贬职,刘三吾依旧在明朝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后来,朱元璋将他恢复原职,让他主持科举考试,但由于“南北榜糊涂案”,刘三吾再次遭到贬职。当建文帝登基后,刘三吾虽已年逾八十,依然被召回宫中,得以重新担任重要职务。然而,刘三吾此时的身体状况已大不如前,最终在建文二年因病去世。朱棣也开始着手其称帝之路,最终成功篡位,刘三吾所做的努力,未能改变大明朝政权的走向。
刘三吾一生经历了无数波折,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乡村教师到朝廷重臣,虽然他未能阻止明朝的政治剧变,但他的智慧与忠诚,依然为后人所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