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的军队与湘军之间的斗争可谓是历史上的宿敌关系。刚开始时,湘军在战争中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屡屡遭到强大的太平军的攻击,甚至连曾国藩这个颇具名望的指挥官也曾因战局失利而产生自杀的念头。然而,那个雄风勃发、势不可挡的太平军在某个时刻却戛然而止。在决定性战役中,竟然出现了几十万的太平军抵挡不住仅有3万湘军的风险。这一突如其来的局势变幻令人唏嘘不已。
这一变化的核心原因在于太平军内部出现了一位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的角色——洪仁。这位掌握太平军政权的领袖在战略思考和军事调度上显得极为失误,甚至让人感到无从理解。古语有云:“打仗就是打后勤。”如果军队的后勤保障跟不上,即便战斗力再强,也难以持久作战。除非能够通过突袭等方式取得意外的胜利,但两大势力在激烈对抗之中,凭借一次偷袭显然无法改变整个战局。
洪仁在掌握政权后,对军事事务表现出极度的不关心,甚至对保证士兵的基本生活需求置若罔闻。在粮食供应方面,太平天国的军队面临着严峻的困境,士兵们甚至连温饱都难以保证。洪仁不仅没有尝试去解决粮草不足的问题,反而从《圣经》中寻找到一个极端的应对办法,竟然让士兵们用野草替代粮食,混合米饭食用。所幸的是,太平军的士兵们由于长期经历艰难困苦,忍耐力极强,居然没有因此而选择背叛。然而,这种几乎完全依靠“神明助战”的后勤策略,最终让太平军的发展走向了失败的边缘。
除了食品短缺,太平军在装备方面的窘境同样令人咋舌。洪仁并没有为士兵们配备冬衣,致使战斗在寒冷的冬季中进行时,太平军的士兵由于缺乏足够的保暖衣物,战斗力受到极大的削弱,最后不得不选择撤军。这种局面的加剧最终导致了军事上的全面崩溃,特别是在雨花台的决战中,尽管太平军队伍庞大,然而在湘军几万人的猛攻下,竟无法抵挡,战斗力相较于前几年已经跌至冰点,令人痛心不已,历史的教训在此刻显得格外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