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作者与大家讨论了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的军队规模,尤其是在明朝与清朝之间的军力对比。今天,作者将聚焦于汉朝,探讨西汉与东汉之间军队数量的差异。大家都知道,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而两者的军队数量差异极大。西汉时期,军队总数大致在60万至80万之间,但到东汉时期,军队的总数却不足30万。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巨大差距呢?今天,我们就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要理解军队数量的变动,必须考虑两个主要因素:国防负担和人口、耕地情况。在中国古代,决定军队规模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政权的国防压力。若一个政权四面受敌,面对严峻的外敌威胁,军队自然需要增多。而如果周边局势较为和平,军队的需求则会减少。另一个因素是人口和耕地,人口越多,能够为更多兵员提供支持,尤其是在农业生产不受影响的情况下。而耕地的数量直接关系到军队的后勤保障,毕竟,一支庞大的军队需要大量的粮草和物资支持。
例如,宋朝和明朝都曾面临巨大的国防压力,尤其是宋朝对抗辽、金和西夏的多重敌人,明朝则面临蒙古的威胁,导致这两个朝代的常备军都超过了100万人。相对而言,唐朝在完成对周边政权的征服后,国防压力明显减轻,常备军的规模就大幅缩小,维持在50万左右。
在西汉初期,由于经历了战国时期长期的战乱,人口和耕地都遭受了严重损失。那时,全国人口只有大约2000万人,耕地的面积也不足以支撑过多的军队。但即便如此,西汉却依然面临着北方匈奴的巨大威胁。匈奴强大的骑兵部队,使得西汉的北方边境防线异常脆弱,匈奴骑兵的实力曾被形容为:“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菟,肉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控弦之士四十万。”
可见,匈奴对西汉的威胁相当巨大,迫使西汉即便在国力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依然维持了五六十万的常备军。经过“文景之治”这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西汉的国力逐渐恢复,人口和耕地也得到了修复,因此能够供养更多的军队。尤其是汉武帝继位后,他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兵力需求大幅上升,尤其是征讨匈奴、朝鲜和南方地区等战事。
在汉武帝时期,西汉军队常常动员十万以上的大军进行作战。历史记载中提到,汉武帝曾多次派遣超过十万人的军队征战四方,甚至曾派遣三十多万兵力攻打匈奴。西汉中期至灭亡时,军队的总数大致维持在60万至80万之间,具体的数字会因皇帝在位时期而有所波动,但变化不大。
西汉军队的组成结构非常明确,主要分为三大部分:边防军、郡守军和朝廷直辖军。郡守军是地方部队,负责维护治安和地方秩序,战斗力较弱,但在特殊情况下也能发挥作战作用。郡守军的数量最大,约为40万人。边防军则主要驻扎在北方边境,负责抵御匈奴等游牧民族的侵袭,人数一般保持在10万人左右。而朝廷直辖军,类似于后来的京师三大营或京营八旗,装备精良,人数也维持在10万左右。整体来看,西汉时期的常备军数量大致维持在60万至70万之间,汉武帝时期甚至超过了80万。
进入东汉时期,军队的规模与西汉相比有了显著下降。东汉是在经历了王莽篡位和群雄割据后恢复的,由汉光武帝刘秀重新建立。尽管东汉的疆域和西汉相似,甚至人口和耕地也差距不大,但军队数量却大幅缩减,东汉时期的军队总数连西汉的一半都不到。
以西汉平帝元始二年的人口约为5959万,而东汉永寿三年(157年)的人口约为5647万,人口上差距并不大。那么,为什么东汉的军队数量会如此少呢?这一变化主要与外部威胁的减少密切相关。与西汉面临四面受敌的困境不同,东汉的周边敌人逐渐削弱,尤其是匈奴,早已分裂成多个小部落,不再具备与汉朝进行大规模战争的能力。因此,东汉的国防压力大大减轻,军队规模也相应缩小。
东汉末期,黄巾起义爆发时,由于军队数量不足,东汉朝廷陷入了困境,最终导致政权的崩溃。黄巾起义不仅揭示了东汉军队的不足,也为后来的三国鼎立埋下了伏笔。随着三国的兴起,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大势力的军队总数早已超过了东汉常备军的规模,且兵力远远超过了当时的朝廷。
总的来说,西汉和东汉军队数量的差异反映了两朝国力、外部环境以及军事需求的不同。西汉面临的外部威胁较大,迫使其维持强大的军队,而东汉则由于外部威胁的减少,导致了军队数量的大幅削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