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古语深刻揭示了历史的残酷。回顾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那些功勋卓著、名声显赫的功臣们,往往都没有善终。即使他们曾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但最终几乎无一人能够逃脱权力斗争的命运。然而,历史上却有一位特殊的存在——李世民,他手下的功臣们基本都安享晚年,几乎没有人遭遇悲惨结局。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位历史巨人朱元璋。虽然他依靠身边的兄弟们成功夺得了江山,但他却注定不能与这些兄弟们共享荣华富贵,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老兄弟们在晚年几乎都成了朱元璋的刀下亡魂,其中最为显赫的便是刘伯温。
刘伯温,早年随朱元璋征战四方,曾为其出谋划策,立下赫赫战功。可朱元璋深知刘伯温身体虚弱,且暗疾缠身,而刘伯温与其之间的智斗更是充满了心机。多次,朱元璋有意除掉刘伯温,但刘伯温凭借高超的智慧化解了种种危机。直到有一天,刘伯温的身体病重,朱元璋派遣太医前来看望,得知刘伯温的旧疾复发,病情危急。朱元璋便心生一计,想要通过胡惟庸来除掉刘伯温。在接下来的几天,胡惟庸带着朱元璋赐予的美酒与烧鸡探望刘伯温,看到这些食物,刘伯温心知肚明,自己大限已至。吃下烧鸡之后,刘伯温的病情急剧恶化,最终不治而亡。
在临终前,刘伯温召来儿子,特意交代了两样东西要送给朱元璋。这两样东西看似普通,一本泛黄的书和一框新鲜的鱼。刘伯温叮嘱儿子,书中的内容决不能学,而要交给朱元璋。究竟这两样物品背后藏有什么玄机?朱元璋能否看懂其中的深意?
刘伯温学识渊博,早年他希望能为百姓做些实事,找到一位明君来一统江山,解救百姓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机会终于在1360年降临,当时,他看中了朱元璋,并献上了“时务十八条”给他,指导朱元璋如何治理国家,如何打下江山。刘伯温的高论和深思熟虑的谋略,使朱元璋深为折服,特别是其中的一句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句话成为了朱元璋成功的关键,他凭借这一策略最终建立了大明王朝。
1363年,朱元璋准备进攻张士诚,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个合适的时机,但刘伯温却提出反对意见,认为陈友谅必定会趁机从背后偷袭。朱元璋起初不以为意,但没多久,陈友谅果然围困了朱元璋的大本营南昌城,朱元璋经过长时间的围困,才勉强解围。经过这次惨痛的教训,朱元璋更加信任刘伯温。后来,刘伯温提出了朱元璋一统天下的战略:先破陈友谅,再攻张士诚,最后伐元,定海宇。朱元璋顿时茅塞顿开,并严格按照刘伯温的战略开展战争,最终成功建立了大明帝国。
当朱元璋最终统一了天下,登上了帝位,他对刘伯温的赏赐不可谓不丰厚。然而,刘伯温却没有被功名利禄所诱惑,始终保持着超然的态度。他明确知道自己的责任已尽,毅然决定辞去功臣的身份,隐退江湖。在他看来,治国理政的工作应当交给其他有能力的人,而自己不过是打下天下的“屠龙之术”而已。尽管如此,朱元璋仍然每年都为刘伯温送上俸禄,表示尊敬。直到后来,某些人开始散播谣言,指责刘伯温选的墓地带有王者之气,朱元璋才决定彻底处理掉刘家。这也为刘伯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刘伯温临终时所送的那两样物品,至今仍没有人完全理解其意义。历史学者对这两样东西的象征意义进行了各种猜测,然而直到今天,依旧没有定论。书中的内容为何不能学?而新鲜的鱼又有何深意?这些问题仍然是一个谜,未解之谜背后是否隐藏着刘伯温对朱元璋的深深警示,或是他对未来命运的某种预见呢?这或许是历史上永远未解的谜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