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宋太祖赵匡胤搞那出 “杯酒释兵权”,后人分析得头头是道,又是防叛乱又是固皇权的。但我翻野史的时候瞅着个有意思的说法 —— 他最初的念头,说不定就是嫌那帮武将喝酒太吵了。
真的,你想想啊,五代十国那会儿,武将们哪个不是嗓门比雷大?打赢了要喝,打输了要喝,逢年过节更是往死里喝。赵匡胤自己就是武将出身,以前跟兄弟们拼酒划拳估计也没少掺和。可当了皇帝就不一样了,住在宫里,夜里想清静会儿都难。
我听说有回中秋宴,石守信那帮人喝到后半夜还在御花园里猜拳。“五魁首啊!”“八匹马呀!” 喊得比禁军巡逻的梆子声都响。太监去劝了三回,被石守信一把扒拉到一边:“去去去,没看见咱跟万岁爷喝酒呢?” 结果第二天早朝,赵匡胤顶着俩黑眼圈,对着文武百官打了三个哈欠。
后来他就总找借口推脱武将们的酒局。一会儿说太后要念经,一会儿说自己风湿犯了。可架不住这帮人热情啊,三天两头就提着好酒进宫,非得 “跟万岁爷唠唠当年的事儿”。有次王审琦更绝,直接带着家厨在宫门外支了灶台,说是要给皇帝露手炖羊肉,实则就是想把酒局设在宫门口。
我估摸着赵匡胤是真被逼急了。你想啊,白天处理朝政够累了,晚上还得陪这帮大老粗喝酒,听他们扯着嗓子划拳,换谁谁受得了?有天深夜他跟赵普聊天,据说叹了口气:“当年在陈桥驿,咋没发现他们嗓门这么大呢?”
所以后来那顿著名的酒局,我总觉得气氛有点怪。按正史说,赵匡胤先是感慨 “若有一天你们部下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可咋办?” 可我翻当时的起居注,发现他说这话前,石守信正跟高怀德因为 “哥俩好” 还是 “三星照” 吵得面红耳赤。
你别说,那招还真管用。武将们第二天就纷纷上书要辞职,理由五花八门,有说胳膊老伤犯了的,有说老娘要回老家的。赵匡胤乐得顺水推舟,给了他们一大笔钱让回老家养老。
不过据说石守信临走前提了个要求:“万岁爷,臣等以后能不能还来宫里喝酒?” 赵匡胤嘴上答应着 “随时来”,心里估计在想 “可别来了,你们那嗓门能把琉璃瓦震下来”。
现在想想啊,历史这东西真有意思。后人把 “杯酒释兵权” 解读得那么复杂,搞不好源头就是皇帝想睡个安稳觉。那些武将到死可能都不明白,自己丢了兵权,不是因为皇帝猜忌,而是划拳太吵得罪了人。
你说这事儿怪不怪?有时候改变历史走向的,可能不是什么宏图大略,就是半夜里几句吵人的 “六六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