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宣好驴鸣》
曹丕学驴叫的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其中记录了一件颇为独特的历史事件。故事中提到:“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意思是王粲生前非常喜欢听驴鸣,曹丕在王粲葬礼上,邀请在场的宾客模仿驴鸣声,以此来向王粲送别。
如果要理解曹丕在葬礼上学驴叫的深层原因,就不得不从王粲的生平谈起。王粲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历史背景,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理解曹丕为何做出如此不拘一格的举动。
王粲的故事
文学成就的巅峰
王粲,作为“建安七子”之一,在文学上的成就极高。建安七子是当时最为杰出的文人群体,包括孔融、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等,而王粲的文学才华却尤为突出。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赞誉他为“七子之冠冕”,这一评价足以看出他在当时文学界的地位。王粲的作品和曹植的作品常常被并列,足见他文学才华的卓越,常被誉为“曹王”,与曹植齐名。
曹操的宠信
王粲年少时便受到大文豪蔡邕的赏识。蔡邕见到王粲时,特意倒履相迎,表示对他的敬重,这种礼遇在当时极为罕见。尽管后来王粲投奔刘表,但并未得到太多的重用,刘表更注重外貌,而忽视了王粲的才华。刘表去世后,王粲支持刘琮投降曹操,并在曹操占据荆州后获得了“丞相掾”的职务,并被赐爵为关内侯。
曹操深知王粲的才识,不仅任命他为“军谋祭酒”,这个职位虽然低于“军师祭酒”,但仍然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标志着王粲从文人向军事谋士的过渡。而曹操称王粲为侍中,意味着他已经成为曹操极为信任的顾问之一。
王粲的中立态度
王粲在曹操两位儿子曹丕和曹植之间保持了巧妙的平衡,始终以文会友,既不偏向曹丕,也不偏向曹植。他的这种中立态度,使得他在魏国的政治局势中避免了许多风险。曹丕和曹植对王粲的敬重,也反映出他在当时的地位。王粲死后,曹丕亲自带头学驴叫,而曹植则为王粲作诗祭奠,这些都体现了王粲在他们心中的特殊地位。
与瘟疫相关的背景
建安二十一年,王粲随曹操征吴,次年春天病逝,年仅四十一岁。建安二十二年,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瘟疫,建安七子中除孔融被杀,阮瑀早逝外,其他五人都死于此疫。曹植在诗文中写道:“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瘟疫的蔓延带来了深刻的恐惧和哀痛,许多人在这种情境下作出一些出格的行为,曹丕带头学驴鸣,或许就是其中的一种情感宣泄。
曹丕学驴叫的四大背景
1. 曹丕的身份和政治需要
当时曹丕还不是魏国的世子,他需要通过这样的举动展现自己的宽广胸怀与尊重贤士的态度,来巩固自己的地位。通过学驴叫,他能够在葬礼上显现自己的仪态,同时也能借此观察谁跟着自己学,谁没有跟着学,这对于日后建立亲信关系大有裨益。
2. 与王粲的私人关系
曹丕与王粲的私人关系颇为融洽。王粲的去世让曹丕深感失落,他对朋友的尊敬和情感,也通过这种举动得到了展现。学驴鸣,也不过是曹丕在朋友的葬礼上对亡友的一种特别致敬。
3. 魏晋风骨的初现
在魏晋时期,文人风骨逐渐展现。不同于竹林七贤的放纵,曹丕等人通过一些特别的举动来表达自己的独立个性。学驴鸣,或许正是魏晋风骨初现的一种方式,代表了文人精神的独立与独特。
4. 瘟疫带来的感伤情绪
建安二十二年大瘟疫的蔓延,深深影响了在世的人们。王粲等人的死使得生者倍感生命的脆弱和无常。曹丕或许正是受此影响,才做出了如此非同寻常的举动,借此释放内心的情感与压力。
综合以上四个因素,我们或许能更好地理解曹丕为何在王粲葬礼上学驴叫的原因。在那样一个动荡且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王粲的死不仅是朋友的离去,也让在场的人们深感生命的脆弱与珍贵。曹丕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也向大家展示了他对王粲的深厚敬意。
这一事件,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曹丕不同寻常的一面,也反映了那个时代魏晋文人的独特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