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现在,中国很多历史爱好者依然分不清楚高句丽和高丽的区别,也搞不清楚高句丽和高丽的关系。本文就简单介绍下从高句丽到高丽的发展脉络,让人们更加清楚高句丽和高丽的关系和区别。
历史上存在两个高丽政权,一个是中国东北的民族政权,建立者是扶余人朱蒙;另外一个高丽是韩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是三韩民族建立的。两个在地域上有重合的部分,但是并非是一脉相承的。前高丽和后高丽的区别,就如同秦朝和前秦、西晋和后晋、唐朝和后唐的区别,只是用了同一个国号。
前高丽,也就是高句丽。公元前37年,东北的扶余人朱蒙在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建立了一个王国,国号是“卒本扶余”。公元14年,卒本扶余占领了汉朝玄菟郡高句丽县,由此改称“高句丽”。在汉代,人们又将高句丽称为“高句骊”,简称“句骊”。
高句丽(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是汉唐时期活跃于东北亚地区的重要民族政权,国祚七世纪有余 ,地跨今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北部。 南北朝时期改称“高丽”,又称“高氏高丽”,与公元十世纪建立的高丽(王氏高丽)并无继承关系。——《百度百科》
高句丽建立后,不断侵蚀东北的朝鲜四郡,最终到了南北朝占据了整个辽东和朝鲜地区。随着疆域的扩张,高句丽的疆域也不断迁徙。公元3年,高句丽迁都于“国内城”,也就是吉林省的集安市,高句丽在此定都400余年。427年,高句丽迁都了平壤。
到了南北朝,高句丽改名为了“高丽”。“高丽”之名不知道最早出现于何时,根据考古出土的碑文来看,高句丽至少在文咨明王(492年—519年)时期就已经改名为“高丽”,文咨明王就自称为“高丽大王”。
高丽好大王碑:记载高句丽建国传说和高丽好太王功绩
出土于吉林集安市
从史书方面也大概反映出了这次改名。过去的《后汉书》《三国志》《晋书》等将之称为“高句丽”,而《北史》《南史》《宋书》《魏书》《周书》《北齐书》《南齐书》《陈书》等就开始称为“高丽”了,“高句丽”一词的使用次数不断减少。到了唐朝,“高句丽”一词完全停用,全部使用“高丽”一词。
《旧唐书》中对高丽的记载
在隋朝时期,高丽之名随着隋炀帝“三征高丽”而名扬全国。有人可能受到一些网络文章的影响,认为隋炀帝远征的不是高丽,而是高句丽,但实际上史书记载的就是“高丽”。隋炀帝发表有《三征高丽诏》,文章记载于《全隋文》。
蕞尔高丽,僻居荒表,鸱张狼噬,侮慢不恭,钞窃我边陲,侵轶我城镇。是以去岁出军,问罪辽、碣,殪长蛇于玄菟,戮封豕于襄平。——《三征高丽诏》
那么,我们现在应该将该政权称为“高句丽”还是“高丽”呢?很简单,两汉魏晋时期就称为“高句丽”,但是到了南北朝,隋唐就应该称呼为“高丽”。许多网民认为隋朝、唐朝地图上绘制的都写的是“高句丽”。这其实就是一种错误,因为大多数网民看到的地图都是一些网友自己绘制的,许多人一知半解,所以标注了“高句丽”。而国家认可的历史上地图——《中国历史地图集》上就明确在隋朝时期的地图上标记了“高丽”。
我们从最新的高中历史教材也能够看出这样的称呼方法,新教材明确写道:“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又3次大举征伐高丽”。教材备注道:“高丽,是当时中国东北边疆的民族政权。本称高句丽,高丽一名始见于南北朝。”
当然,后来韩民族建立了一个高丽王朝(918年-1392年),这是韩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并不是前高丽。实际上,古代人们往往将高丽王朝称为“后高丽”,以和高丽相区别,韩国历史上将高丽、百济、新罗称为“前三国”,将后高丽、后百济、新罗称为“后三国”。
后高丽的建立者是王建,为辰韩人。当时他占据的地方基本是前高丽之地,也就是朝鲜之地,因而他自认为他是继承了高丽的大统,于是就采用了“高丽”这个国号。高丽成宗时期的大臣徐熙曾明确表示:“我国即高勾丽之旧也,故号高丽”。这和历史上氐族采用“秦”为国号,鲜卑族采用“魏”为国号是一种现象。
现代为了区分两者,将前者称为“高氏高丽”,后者称为“王氏高丽”。实际上,按照中国历史上的传统管理,前者不用改变称呼,直接称呼为“高丽”,后者用了高丽的名字,需要加一个“后”,叫做“后高丽”。
过去,中国史学家对高丽的认识也出现过问题。在90年代之前,史学家认为高丽是朝鲜历史上的政权,有人则主张至少迁都平壤的高丽已经不属于中国了。但是90年代后,我们开始认为高丽就是中国的民族政权。由于中朝韩三国外交关系的不断变化,特别是牵扯到某些边界问题,于是在90年区分高丽和后高丽成为了一种政治任务,于是当时人们就前高丽一律称为“高句丽”。这种现象导致很多人不知道“高丽”就是“高句丽”的名称简化而来。如今,我们在文化上更加自信,就直接采用“高丽”一词了。
直到现在,中国很多历史爱好者依然分不清楚高句丽和高丽的区别,也搞不清楚高句丽和高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