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大秦赋》的最新一集中,神童甘罗出使赵国,凭借聪明才智和口才,成功舌战赵王,未费一兵一卒便为秦国争得了十几座城池。这一事件的胜利使得甘罗声名鹊起,回到秦国后,他面见了当时的秦王嬴政。然而,令人诧异的是,在与秦王对话时,甘罗始终没有提及“王上”二字,而是频频称呼嬴政为“相邦”。这个细节为后来的剧情埋下了伏笔,紧接着的场景便是嬴政手握血剑,甘罗倒在血泊中的画面,吕不韦急忙赶来。这一情节让观众不禁产生疑问:嬴政为何要杀死甘罗?
剧中表达的理由是,嬴政杀甘罗的举动其实是为了“杀鸡儆猴”,意在警告吕不韦。为了证明这一点,吕不韦在剧中急忙向秦王表忠心:“甘罗为秦臣,生死早已交由大王,臣亦是大王之臣。即便哪天大王想要我的性命,臣亦当伏诛。”这番话显然是剧中为了突出嬴政在权力斗争中的残酷与果断。然而,历史上甘罗的死因并未有确凿的证据,至今仍是个谜,但存在三种较为流行的解释。
第一种说法:因秦王的暴怒而死
有一种说法认为,甘罗虽年轻且才智过人,但他最终因看透秦王嬴政的暴虐心性而选择了退隐。在一次宴会上,甘罗不慎在秦王面前做出了冒犯举动——他竟然当着嬴政的面摸了王妃的腿。这一行为引发了嬴政的愤怒,嬴政随手拔剑刺死了甘罗。然而,这一说法并不太可信,因为当时甘罗仅12岁,而嬴政也不过是15岁,二人若真发生如此冲突,无论如何也显得过于幼稚,似乎更像是后人对嬴政残暴性格的一种刻画。
第二种说法:甘罗因病早逝
另一种说法认为,甘罗的死因并非政治斗争,而是天妒英才。历史记载中提到,甘罗被拜为上卿后,虽然雄心勃勃,渴望展现自己的才华,但却突然得了重病,最终在短短时间内去世。据《鄢陵地名志》记载,甘罗的父亲将其灵柩送回故乡,百姓为了纪念他,特地将家乡张湾村改名为甘罗村。这种说法相对较为可信,毕竟甘罗的才华和声望在当时极为显赫,若非病故,这位年轻的英雄之死无疑会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
第三种说法:吕不韦与嬴政的政治斗争
第三种说法,亦为较为流行的一种解释,是甘罗的死是嬴政与吕不韦之间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剧中展现了吕不韦的权势,他通过广招人才,吸纳了许多杰出人物,而甘罗便是其中之一。甘罗凭借自身才华,在吕不韦门下成长,并迅速成为一位重要的军事谋士。他为秦国立下两项赫赫战功:一是在吕不韦的支持下,成功说服张唐出任燕国丞相;二是他出使赵国,凭借言辞巧妙和战略智慧,为秦国赢得了数座城池。吕不韦对甘罗极为赞赏,称他为“甘茂之孙”,并盛赞他为“年少耳,然名家之子,诸侯皆闻之”。
然而,甘罗之所以能够迅速崭露头角,与他背后的家族背景密不可分。作为秦国左丞相甘茂之孙,甘家曾在秦国政坛有一定的影响力。吕不韦能大胆启用甘罗,既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眼光,也是在拉拢外部势力的支持。但当秦王嬴政正式亲政时,他开始打击与吕不韦有关系的人,甘罗也成了权力斗争中的牺牲品。公元前238年,嬴政举行冠礼的同时,嫪毐发动叛乱,吕不韦也深陷其中。公元前237年,嬴政罢免了吕不韦的相邦职务,并将其贬谪。如果甘罗此时仍然活着,应该已经年满18岁,但此后的史书却再未提到甘罗的任何记载,意味着他极有可能在这一事件后被嬴政除掉。甘罗的死,或许正是嬴政为了消除政治对手的威胁而做出的决断。
结语
虽然电视剧《大秦赋》中的剧情将甘罗的死归咎于嬴政的直接命令,实际上,这一情节结合了第一种和第三种说法,更倾向于艺术化的呈现。甘罗的死无论是因为个人行为、疾病,还是权力斗争的结果,至今仍无法有确凿的证据。可以确定的是,甘罗的死亡与秦国政权的复杂斗争息息相关,他的死为秦朝的历史增添了浓重的政治色彩。